- Baeyer-Villiger反应概述
1899年,AdolfBaeyer和Victor Villiger首次报道了将薄荷酮和香芹酮转化为对应的内酯的研究。薄荷酮的氧化反应如图1所示,其中氧化剂为过硫酸,因此将此类反应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为Baeyer-Villiger反应(以下简称BV反应)[1]。
图1.薄荷酮的氧化反应
从此之后,这种合成方法为许多反应树立了标杆,现在Baeyer-Villiger反应已被广泛应用于香水、农药、医药、固醇类、抗生素、信息素以及聚合单体等的合成。迄今为止,有很多方法可以将酮或环酮转化成对应的酯或内酯。从B-V反应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可以认为其经历了无催化的传统的B-V氧化反应与催化氧化反应两个比较重要的阶段[2] [3]。
- 无催化的传统的BV氧化反应阶段
此阶段一般使用各种过氧酸为氧化剂,如间氯过氧苯甲酸、过氧苯甲酸和三氟过氧乙酸等。此类过氧酸氧化剂虽然具有很强的氧化性,且反应无需使用催化剂,即可实现酮到酯或内酯的转化[4] 。Baeyer-Villiger氧化法合成alpha;-氟代酯如图2所示。
图2. Baeyer-Villiger氧化法合成alpha;-氟代酯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一分子的过氧酸会产生一分子的有机酸,原子利用率很低而且产生的废酸难于处理并污染环境,除此之外,此类过氧酸氧化剂是通过高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氧化有机酸制得的,价格昂贵,对震动敏感,。众所周知,高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稳定性很差,其在运输、使用和处理过程中,存在诸如爆炸的危险,因此目前在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已经排除了此类稳定性差、环境污染重的过氧酸的使用[5]。
- 催化氧化反应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选择操作安全,对环境无污染的绿色氧化剂分子氧和低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虽然分子氧和低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具有绿色环保的优势,但是它们的氧化能力较弱,要想实现高转化率、高选择性的将酮转化为酯或内酯,需要必要的催化剂催化酮的B-V反应的发生[6]。催化氧化方法与过氧酸直接氧化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诸多优势。首先,降低了废酸的产生量,特别是在以过氧化氢溶液为氧化剂时,过氧化氢的反应产物是水,仅在较高温度反应时,才会将酮氧化成相对应的副产物酸,因而较大程度的降低了有机废酸对环境的污染。其次,在添加催化剂的条件下,可以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将酮转化成酯或内酯。再次,与过氧酸直接氧化相比,当以过氧化氢溶液为氧化剂时,催化剂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酮的转化率和相应酯的选择性。最后,在催化氧化过程中使用到的异相催化剂,易于从反应产物中分离并且可以重复使用。因此,现阶段主要研究以异相催化剂为催化剂,催化以过氧化氢溶液为氧化剂的B-V反应。催化氧化的方式较传统的B-V氧化来说,优势显著。进而对不同催化剂体系进行研究,可分为均相催化、非均相催化、生物催化[7] [8] [9 ]。
-
- 均相催化
均相催化主要有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剂与酸催化。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