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中国的股票市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迅速发展,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还是一个很不成熟、很不完善的高风险市场,股票投资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尤其对于个人投资者,缺少专业的理论知识会导致其投资行为具有很高的盲目性,面临的风险更大。1952年,马克维茨发表了《投资组合选择》一文,建立了一套用于分析和选择最优投资组合的数学方法和模型。马克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极大地推进了现代理财学的发展,在个人理财规划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该理论模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批建设性的成果,为投资者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对国内外部分学者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马克维茨投资组合理论的产生
投资者进行投资的目的是获取利益,但是投资总是伴随着风险。通常,收益越高风险越大,风险越低收益越小。投资者一般将资金分散投资与不同的资产,研究将资金如何按一定比例分散投资的决策理论称为投资组合理论。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和所承担风险最小化的均衡,即如何进行投资组合的选择。西方金融投资理论虽然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积累,但早期的理论始终处于定性分析的层面,缺乏定量工具,很难得出一种正确的分析结果。
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金融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马克维茨在《金融杂志》上发表了现代金融理论上史上里程碑式的论文《投资组合选择》。该论文第一次从量上说明了如何衡量收益和风险水平,并建立了均值—方差模型。1959年出版了同名专著,从而奠定了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基石。《投资组合选择》对充满风险的证券市场的最佳投资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详细论证了证券收益和风险的主要原因和分析方法。
马克维茨将资产的收益和风险定义为均值和方差,通过数学方法将投资组合问题转化为一个线性规划问题,平衡收益和风险两个因素,得到了投资组合的有效前沿。投资者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寻求最优投资组合方案,同时指出由于单个股票之间的收益存在相关性,投资者可以通过构建投资组合来分散由于个股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的传统性风险,进而降低整个投资组合的风险水平。
(二)马克维茨投资组合理论的发展
马科维茨的投资理论第一次以严谨的数理工具为手段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厌恶风险的投资者在众多风险资产中如何构建最优资产组合的方法。应该说,这一理论带有很强的规范意味,告诉了投资者应该如何进行投资选择。但在由于在实际运用中涉及到大量且复杂的计算,应用成本很高,时效性也差,极大地限制了理论的应用,所以并未在金融投资界引起很大的反响。
1963年,马克维茨的学生威廉·夏普发表了《对于证券组合分析的简化模型》,提出了简化分析的单指数模型和多因素模型,使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的运用成本大大降低,实用性大幅增强。进一步地,夏普、约翰·林特森和简·摩辛在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的基础上共同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对证券收益和市场组合收益之间变动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斯提出了套利定价模型(APT),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研究说明风险资产的均衡定价问题,从单指数模型发展为多指数模型。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