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2022-11-26 06:11

文 献 综 述

一、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相关文献

1.关于多元化的含义

Penrose(1959)认为多元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即在原有生产及经营的基础上扩大经营范围,开发新产品和服务,企业涉猎行业增多。Chandler(1962)认为多元化会使企业产品线增加,组织结构由U型变为M型,组织管理能力随之提高。Gort(1962)提出多元化意味着企业,不同产品的交叉需求弹性不高,生产经营不同产品的要素资源存在异质性。有学者认为多元化是一种中型经营策略,不考虑竞争因素,专业化是公司最优选择,考虑竞争因素,则多元化相对更好。

2.关于多元化战略的影响因素

赵洁(2016)谈到关于多元化的动机,中国企业主要是收到为减少风险进行资产组合及政策制度的驱动,西方企业更多地从资源、内外资本市场交易费用、委托代理问题方面考量;中国企业更多考虑实力问题,西方企也往往应对威胁时的策略选择。

徐业坤(2019)总结到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动机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认为多元化有利于充分利用过剩的资源;第二种认为多元化是管理者追求自身利益的体现;第三种认为多元化是政府政策推动所导致的现象。

(1)公司治理方面

有些学者提出多元化很容易成为大股东掠夺小股东的途径,股权集中度越高的企业多元化程度越高,股东权利受限时,如果公司治理水平较差,管理层出于机会主义时的多元化程度很高。

周杰(2011)指出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对企业的控制力越强。管理者由于过度自信会产生多元化扩张的倾向,而大股东和债权人的干预会抑制管理层的过度自信,减少他们的利己主义行为,有效抑制企业的多元化。但是政府的干预对管理者控制幻觉的抑制作用不显著。非国有企业往往由于股权集中度高,多元化程度低。孟祥展(2015)提出,管理者过度自信会降低公司的会计稳健性,从而可能提高公司的多元化水平。公司多元化水平较低的公司,往往会计稳健性较高,管理者偏向非过度自信。车幼梅(2006)认为股东如果对管理层的激励不足也会引起企业多元化扩张。王化成(2005)研究了企业股权结构和多元化的关系,认为流通性较强的A股占比越高,企业多元化越高;股权集中度、国有股比例、流通B股比例越高,多元化程度越低。张敏(2009)认为多元化经营会产生较高的代理成本,这将导致企业产生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经营风险增加。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