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一 立题依据
1选题背景及意义
随着人类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我们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人类影响生态环境的能力也越来越显著,生态的环境在近些年来遭受我们广泛的破坏。森林植被锐减、不少物种灭绝、淡水资源短缺、绿野变为沙漠、环境趋于恶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成为人类力图与环境合谐相处、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抉择,也应该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理念与责任。
2研究现状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其中物化修复包括化学淋洗、溶剂浸提、化学氧化/还原、化学脱卤、电化学、固化、蒸汽抽提、强化破裂、热解吸、玻璃化和活性炭吸附等修复技术;生物修复包括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其中植物修复主要有根部过滤技术、植物萃取技术、植物挥发技术和植物稳定化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其中原位修复指的是投菌法、生物培养法和生物通气法等,主要用于被有机物污染的土壤修复;异位修复技术包括预制床技术、生物反应器技术、厌氧处理和常规的堆肥法。
1)物理修复法
主要是通过减少土壤表层的污染物浓度,或增强土壤中的污染物的稳定性使其水溶性、扩散性和生物有效性降低,从而减轻污染物危害。其中的电动修复法应用较为广泛。电动修复法指的是在土壤上施加直流电压,导致土壤中的污染物在电场作用下进行电迁移、电渗流和电泳等,通过电场在电极附近由溶液导出污染物,并与离子交换、生物降解等方法结合,以实现污染土壤的修复。
2)化学修复法
化学修复是通过向土壤中加入固化剂、有机质、化学试剂等,改变土壤的PH和Eh等理化性质,经还原、沉淀、吸附、螯合络合等作用来使污染物毒性去除或降低的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法
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土壤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浓度或使其无害化,从而使污染了的土壤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的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通常的做法是将被污染的土壤挖出,在地面上进行微生物堆放,在合适的温度及营养物质的条件下促进微生物繁殖,降解有机物从而达到降低污染的目的。
二 主要内容
1土壤污染几种来源:
1)大气沉降
地球大气环境随着地球的演化而变化,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大气中的微量成分 在整个地球环境中进行着周而复始的循环,其中包括S、N以及某些重金属的循环。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酸性气体和微量金属破坏了大气系统微量物质的平衡。最主要也是影响最大的就数大气Hg沉降和酸沉降对土壤的污染。
2)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
2001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433亿t,其中工业废水203亿t,生活污水230亿t。废水中有毒有害物质44.6万t(包括汞、六价铬、铅、砷、挥发酚、氰化物、石油类、氨氮),其中汞5.6 t,镉118.1 t,六价铬121.4 t,铅533.9 t,砷463.4 t,挥发酚2445.7 t,氰化物899.5 t,石油类28734.2 t,氨氮413057.8 t。
3)工业固废和城市垃圾
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主要来自采掘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黑色冶金及化工、非金属矿物加工、电力煤气生产、有色金属冶炼等。这些固废中主要有煤矸石、铬渣、粉煤灰、碱渣以及其他各种矿渣和工业生产废渣。工业废渣量大面广,含有各种重金属元素,占据大面积土地,污染和破坏土壤。
城市垃圾半个世纪以来不仅产生量迅速增长,而且化学组成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早期的城市垃圾主要来自厨余,垃圾组成基本上也是燃煤炉灰和生物有机质。现代城市垃圾的化学组成则完全不同,含有各种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
4)农药化肥施用
化学农药包括各种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剂等。农药的不合理、不科学施用,不仅污染了农产品,而且还残留在土壤中。有机氯农药虽已停止生产20多年,但是各地的土壤中仍发现含有较高的残留浓度。
2 土壤污染的危害
一些地区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土壤疏松,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沼泽化,地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资源枯竭,种源灭绝以及其他生态失调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使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这一过程可能比较隐蔽,但土壤污染却是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主要的危害有:
1)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
初步统计,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000万公顷有机污染物污染农田达3600万公顷,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16%~20%;污水灌溉污染耕地216.7万公顷,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13.3万公顷。每年因土壤污染减产粮食超过1000万吨,造成各种经济损失约200亿元。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