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111的抗肿瘤活性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28 10:12

探究CPUL1的抗肿瘤活性

摘要:目的:CPU L1的前体是来源于海洋极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体外药效学研究表明其拥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体外研究的基础上对CPU L1的体内抗肿瘤活性进行进一步研究。方法:复苏、培养HepG2人源肝癌细胞后,按一定剂量皮下注入裸鼠右前肢腋下,构建人源肝癌细胞裸鼠肿瘤模型。 将建模成功的裸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不少于8只,分别尾静脉给予CPU L1高中低剂量,同时设立阳性药物组、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设定时间点测定受试裸鼠的体重及肿瘤体积变化情况。在末次给药24h测定受试裸鼠的体重及肿瘤体积后,收集其血液;断颈处死实验裸鼠,剥取肿瘤,称重后-80℃保存备用。结果:根据受试鼠的体重与肿瘤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分析CPU L1在裸鼠体内的抗瘤初步效果。

关键词:抗肿瘤,HepG2,细胞培养

前言

人类发现恶性肿瘤已有3000年以上历史。恶性肿瘤细胞周期失控,可持续分裂与增殖,具有一定的迁移性,且丧失接触抑制。WTO调查数据表明,全球约有恶性肿瘤患者约22,000万,当代社会因病死亡中,肿瘤已成为致死的第一杀手,且发病率持续升高。预计到2020年,肿瘤发病率将较现在增加50%。在国内,恶性肿瘤死亡率70年代为83.65/10万,90年代为108.26/10万,上升了29.42%[1],也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对肿瘤的防治与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仍是以手术、化疗、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许多抗肿瘤药物均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或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临床常用化疗药物多是通过细胞毒作用杀伤肿瘤细胞,具有较大的副作用,患者难以承受;另一方面,某些肿瘤细胞因对化疗药物或放射线不敏感而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

近几年来,肿瘤化疗取得了相当的进步,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特别是对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的治疗有了突破,但对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最严重的、占恶性肿瘤90%以上的实体瘤治疗未达到满意效果[2]。因此需开发毒副作用小、治疗效果好的新型抗肿瘤药物,以降低肿瘤患者死亡率,提高其生存质量。海洋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特异,导致海洋微生物在物种、基因组成和生态功能上与陆生生物极为不同的多样性[3-4]。在此基础上,自海洋极限环境分离的微生物,其代谢产物能提供多种多样的活性物质,代表着正在探索而尚未开发的新的微生物领域,是生物活性物质的丰富来源,也是新药的潜在来源,海洋极端微生物的进一步研究既有科学意义,又有实用前景。CPU L1的前体是来源于海洋极端微生物,明确拥有一定抗肿瘤活性的新化合物。本文拟对CPU L1的抗肿瘤活性在HepG2肿瘤裸鼠模型上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探索其对实体瘤的效果。

第一章 HepG2人源肝癌细胞培养

1.1原理

HepG2细胞来源于一个15岁白人的肝癌组织,分泌多种血浆蛋白,广泛应用于遗传毒理学试验[5]、外源性生物性异物的细胞毒性[6-7]、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机制、病毒培养等方面的研究。其培养操作繁琐,牵涉面广,影响因素众多。培养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续实验的成败。细胞采取40℃先溶解后37℃水浴恒温的复苏方法,含12%胎牛血清DMEM培养基培养,采用先PBs洗涤后胰酶消化的方法于汇合度95%~100%时传代的方法进行培养,能获得最佳培养效果[8-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