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
甘,微温。
归肺、脾经。
用于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1]。
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
称黄芪为戴糁,《名医别录》 称戴椹, 至《纲目》始称黄芪。
汉代确立补气、活血、利水的基本功效。
此后各朝各代不断开发黄芪的药用价值,直至今日[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