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脑梗死患者的用药分析文献综述

 2023-01-05 07:01

开题目的和意义:对一名脑梗死患者的在院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包括药物不良反应等。针对脑梗死,目前临床主要的治疗方式除非特异性处理(如戒烟、酒,吸氧,控制血压、血糖,调节血脂异常等)之外,特异性治疗主要是针对缺血损伤病理生理机制中某一特定的环节进行干预。近年研究的热点为改善脑血循环的多种措施(如溶栓、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等方法)及神经保护的多种药物。鉴于脑梗死的特异性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而药物药剂学、药动学、药效学过程的复杂性,导致药物作用的二重性(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所以对脑梗死患者的药学监护是必要的,这样可以对病人实施个体化治疗,以期达到最大治疗作用和最小的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课题内容:研究内容从以下方面展开,首先,介绍脑梗死疾病基本情况,包括脑梗死定义、解剖基础、流行病学、病理生理、临床诊断、治疗、预后、康复以及并发症;第二部分选取一个典型病例作为基础,分析用药情况,患者基本情况作出介绍,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既往病史、用药史、过敏史、入院诊断、治疗计划以及出院诊断;第三部分介绍患者治疗日志,最后给出药物治疗总结。

课题主要成果形式:论文形式。

文献综述:脑梗死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和血液动力学改变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脑梗死发病率为110/10万人口,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解剖学知识】

1.应用解剖

脑血管的特点:⑴脑的动脉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两者在脑底部吻合成Willis环;⑵进入颅腔的动脉其行程极度扭曲,是脑动脉无搏动的主要原因;⑶脑动脉壁很薄,类似颅外同等大小的静脉;⑷大脑的动脉分为皮质支(供应皮质和浅层髓质)和中央支(供应基底核、内囊及间脑),二者均自成体系,互不吻合;⑸皮质动脉在软脑膜内形成丰富的吻合,在功能上可称为脑表面的血液平衡池;⑹脑的静脉和动脉多不伴行;⑺毛细血管不同脑区疏密不一,其密度与突触和神经毯数量呈紧密的平行关系。

2.脑动脉系统

脑的动脉主要分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脑的动脉的分支有两类:①皮质支,分布于大脑皮质和髓质浅层;②中央支,供应髓质的深部、基底核、内囊和间脑等。

⑴颈内动脉系统:起自颈总动脉,经颈动脉管入颅,向前穿海绵窦至视交叉外侧。供应眼部、大脑半球的前2/3和部分间脑。主要分支有:①眼动脉,发自颈内动脉,经视神经管入眶。②后交通动脉,向后行,与大脑后动脉吻合。③脉络膜前动脉,向后内行,进入侧脑室脉络丛。④大脑前动脉,在视神经上方向前进入大脑纵裂与对侧同名动脉借前交通支相连,沿胼胝体沟向后行。主要供应顶枕沟以前的大脑半球内侧面和上外侧面的上部及部分间脑。⑤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延续,沿外侧沟向后上行走,沿途发出的分支有豆纹动脉(分布于纹状体和内囊)、额顶升动脉(分布于额叶和顶叶前部)、顶后动脉(分布于顶叶外侧面)、角回动脉(分布于角回及其邻区)和颞后动脉(分布于颞叶后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