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疗法已经成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压力定量吸入、干粉吸入和雾化吸入等。与其他吸入方法相比,雾化疗法具有剂量可灵活调节、应用方便等特点。由于雾化吸入给药的明显优势,近几年来其临床应用药物种类、治疗疾病类型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临床上也常出现应用药物注射剂、粉针剂型作雾化吸入使用等超说明书用药情况,但药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手段主要有:1.前期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雾化吸入给药的临床应用现状及进展,完成文献综述。2。通过文献调研,进一步明确课题拟解决的问题,采取问卷调查、系统评价等研究方法来完成课题。
雾化吸入给药的临床应用现状
吸入疗法已经成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压力定量吸入、干粉吸入和雾化吸入等。与其他吸入方法相比,雾化疗法是利用气体射流原理,通过一定的雾化装置将药物分散为微小雾滴或颗粒悬浮于气体中,通过吸入方式沉积于呼吸道及肺部,达到药物治疗作用。具有剂量可灵活调节、应用方便等特点。目前国内上市的雾化吸入剂主要是用于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药物,但由于雾化吸入给药的明显优势,近几年来其临床应用药物种类、治疗疾病类型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临床上也常出现应用药物注射剂、粉针剂型作雾化吸入使用等超说明书用药情况,但药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效性有待研究。本文就雾化吸入给药的原理、现状及相关临床应用进展等研究进行综述。
1 作用原理及影响颗粒在气道内沉淀的因素
1.1常见的雾化液有溶液和混悬液两种,雾化后以气溶胶或气雾颗粒的形式沉降。影响气雾颗粒在呼吸道沉淀的因素主要有:雾化颗粒大小、气道口径、吸入方式等因素。首先,0.5-5um的雾化微粒可被有效吸入并沉积在肺部细支气管及肺泡[1-2]。其次,气道口径的大小影响雾化颗粒的运动形式及沉降。最后,不同的雾化方式、气流速度、吸入持续时间[3]等也是影响雾化吸入药物治疗的因素。
2 雾化吸入给药的特点
肺部具有巨大的肺泡表面积、肺泡细胞膜较薄、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狭小的气血通路、低酶活性、肺深处较慢的清除速率等生理解剖特点,与其他给药途径相比,雾化吸入给药具有药物用量小、吸收表面积大、起效迅速、避免肝首过效应、全身副作用小、使用方便等优点。
3 不同雾化器的比较
3.1喷射雾化器:利用压缩气体来雾化药物溶液或混悬液,产生雾滴的沉积速率均与呼吸方式无关。该雾化方法用药量少,浓度高,可雾化使雾滴直径小于10um[4],但残留体积较大(部分液体与内壁黏附无法将雾化器中所有药物递送出来)[5],不适用于雾化纳米混悬液[6](对纳米粒子有明显的聚集和浓缩效应,影响药物的稳定性)。根据驱动方式的不同,有氧气驱动和空气压缩泵驱动等多种类型。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疾病的多项研究中,氧气驱动雾化优于空气压缩雾化[7-9]。氧气驱动雾化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与气体流量、雾化液量、雾化时间等有关。不同的疾病状态下的气体流量的选择有所差异,有研究[10]认为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进行氧气雾化吸入时氧流量在5-6L/min并采取坐位或半卧位能达到最佳雾化效果。目前关于雾化液量无相关的统一标准,张颖[12]等通过在相同氧气流量(6L/min-8L/min)驱动下采用不同雾化液量雾化吸入治疗的研究中认为雾化液量定量在5mL时临床效果较好,有专家推荐每次雾化量4-6ml[17]。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