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联苯基-4,4’)-二[3-(二甲氨基)-1-丙酮]对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小鼠的改善作用文献综述

 2023-01-17 10:01

(一)论文名称

基于铝盐纳米粒为载体的疫苗传递系统的初步研究

(二)研究背景

疫苗作为一种对疾病防范于未然的手段,对人类健康的保护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疫苗多为减毒疫苗和灭活疫苗,这种疫苗存在毒性恢复等较严重的安全隐患。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亚单位疫苗,其采用的是病原体不含核酸的一部分抗原,是一种蛋白或者一段多肽。这种疫苗不存在毒性恢复的问题,安全性大大提高,但其免疫原性较低,需要与免疫佐剂合用,以增强其免疫效果。铝盐佐剂自1926年第一次发现其免疫效应后,得广泛的应用,并一直是FDA批准的唯一人用疫苗佐剂。长时间的使用使铝盐佐剂的安全性、有效性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但传统的铝盐佐剂仍具有三大缺点[1-4]:一、局部红肿、硬块、肿胀得反应;二、注射部位长时间炎症反应;三、有较强Th2型免疫效应,但缺乏Th1型免疫应答。

淋巴结是免疫反应发生的重要场所,疫苗皮下注射后,通过靶向表皮、真皮内的DC细胞,可借助DC的归巢作用将抗原传递到淋巴结,产生免疫应答,将足够量的抗原运送到淋巴结是产生有效免疫反应的关键。近年有不少文献报道,小粒径纳米粒(10-100nm)在体内能高效传递到引流淋巴[5],并在淋巴结内有相当的滞留时间,能充分与APCs细胞接触,从而激起机体的免疫反应[6-9]。因此利用小粒径纳米粒的优势,制备小粒径的疫苗载体,在免疫应答上有望取得良好效果。

但由于粒径越小,纳米粒的表面能越大,也就越不稳定,在制备上存在困难;而且制备纳米粒所用材料要求低毒、生物相容性好,并且能够成为良好的疫苗载体。这些都是制备小粒径疫苗载体所面对的难点和所需要解决得问题。

(三)研究目的、意义

探索将铝盐制备成小粒径纳米粒的方法,并尝试将其设计成疫苗载体,利用纳米粒的小粒径、易分散的优势消除传统铝盐佐剂的副作用;并利用小粒径体内传导的优势,加强抗原淋巴结传递,提高免疫反应;利用共搭载Th1型佐剂和抗原的方式,弥补铝佐剂Th1型免疫应答不足的缺点。

(四)论文的基本内容

铝盐纳米粒搭载抗原后的粒径、电位、稳定性的测定;铝盐纳米粒细胞学实验(摄取、分布、成熟诱导等);初步的免疫效果表征。

(五)研究展望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