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中药关白附,系毛茛科乌头属植物黄花乌头〔Aconitum coreanum (Levl) Rapaics〕的块根,现代药理学证明其中的关附甲素等生物碱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至今对关白附化学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活性成分生物碱,已从中分离出20余种C19和C20的二萜生物碱。本课题的目的是对关白附中的活性成分进行研究,并应用现代分离分析手段和波普解析手段对分离出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本课题是对关白附化学成分研究进行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本课题将采用传统的溶剂法和柱层析法,并结合高速逆流色谱法(HSCCC)、高效液相制备色谱法(PHPLC)对关白附中的有效成分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 关白附的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进展
关白附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Aconitum coreanum (Lvl.) Rapaics)[A.delava--yi Franch.var.coreanum (Lv1.);A. komarovii Steinb.]的块根, 又名白附子《别录》、节附、两头尖《盛京通志》、竹节白附《中药材品种论述》。
本品始载于《别录》,原名白附子,列为下品,云:生蜀郡,三月采 。《海药本草》引徐表《南州记》云:生东海及新罗国,苗与附子相似。《纲目》载:根正如草乌头之小者,长寸许,干者皱纹有节。由上述记载可知,苗如附子,根如草乌头,干者有皱纹有节的白附子即为本品。在历代医药本草文献中,都只有白附子这一个品名。经文献考证,根据药材的生产地,形态药性功用及附图等,可知历史上就有两种不同品种来源的白附子入药,早期入药为关白附,元明时期以后又出现了禹白附, 两种白附子实际是同名异物[1]。但长期以来在应用上不分,直至50年代末期才有关白附,禹白附之分,并分列为两种药材收载[2, 3]。
关白附是我国民间常用的中草药,具有祛风痰、定惊痫、散寒止痛之功效,主治心痛血痹、中风痰壅、口眼歪斜、癫痫、偏正头痛、风痰眩晕、破伤风、小儿惊风、风湿痹痛,面部,疮疡疥癣,皮肤湿痒[4]。
关白附原植物黄花乌头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省东部低山,丘陵区,分布范围窄,天然更新较差,但近几年过量采挖及生态环境的破坏,野生资源已近枯竭,目前大面积的人工栽培主要在辽宁,吉林东部山区进行[5]。
1.1 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关白附的化学成分研究始于1966年,集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药理等其他研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