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栽培和野生蓝莓中总多酚的含量比较文献综述

 2023-02-17 08:02

蓝莓又称越橘,杜鹃花科越橘属多年生落叶或常绿 灌木,分布于亚寒带、温带及亚热带[1]。蓝莓果实为浆 果,果肉细腻,酸甜适度,既可以鲜食,也可以加工成 果汁饮料、果酒饮品等[2]蓝莓属于杜鹃花科越橘属植物,种植历史相对较短,美国是栽培蓝莓最早的国家但至今其种植历史也不到100年。我国对蓝莓的研究相对较 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蓝莓中多酚含量很高,多酚是分子中具有多个羟基酚类植物成分的总称,具有抗 收突变、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等作用。多酚还是植物体内复杂的酚类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多元酚结构,主要存在于 植物的皮、根、叶、壳及果肉中。

莓除含常规的营养成分外,还含有丰富的花青 素[5]。经研究发现,花青素具有保护和改善视力、治疗 心血管疾病、预防肥胖、防止脑神经老化、预防癌症等 功能[6-10]。提取是蓝莓花青素功能产品研发与应用的关键步骤之一[8]。溶剂萃取法是提取花青素的传统方法,这是由于 花青素主要以花青素糖苷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较 强的极性[910]。常用的溶剂主要有甲醇、乙醇等亲水性有 机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等亲脂性有机溶剂和水。为 提高花青素的溶出率,通常在提取剂中加少量的盐酸、 磷酸等无机酸或醋酸、柠檬酸等有机酸[11-12]。萃取溶剂pH值对蓝莓叶中多酚的提取率具有明 显的影响作用;蓝莓叶中总多酚的平均含量为85.49 mg/g其中不可萃取多酚的平均含量与可萃取多酚的 基本相同。

【前人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外学者开始 关注植物中不可萃取多酚和可萃取多酚的研究。从 2007年开始,Saura- Calixto领导的科研小组开始关注 并研究不可萃取多酚,发现谷类、蔬菜、豆类、水果、坚 果中含有大量的不可萃取多酚,其含量远远超过可萃 取多酚,其中苹果、桃子及油桃中不可萃取多酚的含 量是可萃取多酚的5倍以上。Madhuj他和Shahidi(2009)采用碱水解方法研 究了大麦中可萃取多酚和不可萃取多酚的含量及其 抗氧化性,结果表明,不可萃取多酚的含量远高于可 萃取多酚。Arranz等(2009)研究指出,不可萃取多酚需 要用酸加热处理将其从水果细胞壁中分离出来,然后 进行萃取。Kristl等(2011)研究指出,李子中的不可萃 取多酚含量远高于可萃取多酚,在抗氧化作用中的贡 献也远大于可萃取多酚。通过国内文献数据库(万方 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中文数据库),以不可 萃取多酚和可萃取多酚为目标词进行全文检索,未 能检索到相关研究内容。

【本研究切入点】

目前,对植物 多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可萃取多酚,很少关注不可萃 取多酚,但实际上总多酚的含量是指可萃取多酚与不 可萃取多酚的总和。多酚的提取分离方法很多,常用萃 取溶剂有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酸乙酯、丁醇、水等 ,但这些萃取溶 剂主要用于可萃取部分的提取。此外,多酚受组成复 杂、聚合度不同及原料结构性质差异等因素影响,至今 尚无一种方法适合于所有多酚的分离。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以蓝莓为研究材料,将其干燥粉碎,然后探讨 溶剂种类、体积比及溶剂pH对蓝莓叶中可萃取和不可 萃取多酚含量的影响,旨在为工业化提取蓝莓叶中可 萃取多酚和不可萃取多酚奠定基础。

可萃取多酚的提取采用两步萃取法。第一 步:野生和人工蓝莓各称取50g,充分研磨,分别装入50ml烧杯中,冷冻干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