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细菌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细胞壁成分,其主要化学成分为脂多糖,当细菌死亡或自溶后便会释放出内毒素,当通过注射等方式大量入血时,作为外源性致热原,可激活中性粒细胞等使其释放出内源性热原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发热,寒颤,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休克甚至死亡。因此,生物制品类,注射用药剂,抗生素类,疫苗等制剂必须经过细菌内毒素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也称鲎试验法)是利用鲎试剂来检测或量化由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细菌内毒素,以判断药品或疫苗中内毒素的含量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的一种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凝胶法和光度法。鲎试验因其具有灵敏、快速、重现性好、可定量测试等优点,已逐步替代家兔法,广泛用于制药、临床以及科研等领域细菌内毒素和真菌葡聚糖检测。但由于该试验是一种基于鲎试剂中的酶蛋白在模拟的生理环境下进行的反应,所以在反应过程中会受到很多生化因素的影响。此外,由于内毒素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容易被吸附和集聚,所以细菌内毒素检查时经常存在干扰问题。一项对人用药物与鲎试验相容性的研究证实了干扰的影响范围,在所研究的品种中有70%的样品是存在干扰的,仅有30%成分比较简单的样品(如注射用水)可以不经过任何处理直接进行BET。因此采取一些适当的方法处理这些干扰问题,从而减少实验误差,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疫苗、药品的的安全使用就显得非常重要。本实验通过一系列实验观察不同表面活性剂对内毒素检测的影响,总结表面活性剂对内毒素检测的影响。并用一系列实验找出怎样排除这些干扰的方法。目的是能采取适当的方法处理干扰问题,减少实验误差,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疫苗,药品的安全使用。
参考文献:
①细菌内毒素的检查及干扰因素的排除[J]范能全,彭兰中国药师2007(09)915-916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