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杏口服液的薄层鉴别与成分分析文献综述

 2023-03-03 10:03

摘 要 从现代医学理论上讲,咳嗽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物质,阻止呼吸道感染的扩散,现代医学研究中证实在咳嗽的证候类型中又以外感咳嗽最为常见。外感风热咳嗽为感冒后咳嗽,多半为有痰有痒的中度咳嗽。白天咳嗽症状严重且伴随症状多,痰黄且质粘较难咳出。本文将从中西医角度分析外感风热咳嗽的病机及病因以及治疗现状。

关键词 外感风热咳嗽 中西医 病因病机 治疗原则

咳嗽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证。《内经》中认为咳嗽是由皮毛先受邪气所导致,又提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由此可见,内脏功能失调或者外斜犯肺均可导致咳嗽。然而对于感冒后伴有咳嗽的患者来说,不能仅依靠中医治疗,还需结合西医治疗。这样不仅有利于恢复患者肺功能,更可提高疗效。

1 中医对外感风热咳嗽的认识及治疗

1.1 病因病机

古代医家对于风热型咳嗽的病因及病机有诸多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所述: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咳,唾血,病本于肺,火热之邪乘于金位,即使肺失清肃,又灼肺津为痰,痰阻气逆更甚故而咳。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指出夫外感之咳,必由皮毛而入,盖皮毛为肺之合,而凡外邪袭之,则必先入于肺,久而不愈,则必自肺而传于五脏也。

现代中医学的理论是在前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指出外感咳嗽主要由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犯肺而致,因而临床上会出现风寒、风热及燥热等不同类型的咳嗽。又因为风为百病之长,所以在外感咳嗽诸多证中,无论由于风寒、风热或燥热,大多以风为先导。夹寒、热、燥等外邪入侵,伤于肺系而为咳嗽。如果未能及时表散,可以导致外邪留恋,内伏于肺,肺失宣降,上逆而咳,因此感冒后咳嗽的中医证候特点之一为表邪未尽。

林琳[1]指出感冒后咳嗽的病因病机有三:一为外邪留恋,以风邪留恋居多;二为正气不足,为病邪已除,邪伤正气;三为内外合邪,此所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现代亦有人提出内伤基础上的外感咳嗽,从内外合邪、正虚邪乘、气有定舍、邪从气化、脏腑相关几个方面论述了内伤基础上的外感咳嗽形成的机理,并根据具体的病案提出了治疗原则,丰富了外感咳嗽的内容[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