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肿瘤细胞膜同源靶向的纳米药物肿瘤部位给药递药系统文献综述

 2022-12-06 05:12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1. 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研究背景:肿瘤的诊断治疗一直是困扰公共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恶性肿瘤是人类健康的杀手,传统的化疗药物治疗肿瘤时特异性差,其毒副作用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虽然这些治疗手段在目前的肿瘤治疗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自身的弊端和无法完全抑制肿瘤的缺点,因此发展两种或多种肿瘤治疗手段协同作用的联合治疗方法,成为肿瘤治疗研究领域的热点。而对于合成的材料来说,不管其是有机或无机材料,它都具有较差的生物组织相容性,或多或少的存在免疫原性或生物毒性。目前,已有大量关于多功能纳米药物对肿瘤联合治疗的报导,但由于其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可降解性等方面的局限,极大的限制了在临床上的应用。

意义:通过推广基于肿瘤细胞膜同源靶向的纳米药物肿瘤部位给药递药系统这个平台,有一天它可能会制定一个广泛多功能纳米系统的跨越多种诊断和治疗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虽然许多问题需要系统性地研究,并且去建立一个新的、具有普遍应用意义的载药系统。我们必须要相信,这些仿生的细胞膜涂覆的纳米材料可以在精确的打开了一个激动人心的诊断和治疗新领域,并期望其在肿瘤显像定位诊断、靶向治疗等方面展现出可观的应用前景。有效的递送系统必须具备多功能——稳定的长循环功能、特异识别位点的靶向功能、有效的内吞体逃逸功能、跨越体内、胞内的各种屏障,才能递送药物至肿瘤细胞内靶位,发挥抗肿瘤作用。

目的:纳米药物利用EPR效用可以增强在肿瘤组织的蓄积,但是一般的纳米药物并不能做到在体内的长循环,体内稳定性也不能够得到有力保障,因此设计了该药物递药系统,显著增强药物长循环和药物的靶向性。将多功能纳米载体这种能够实现多种功能如长循环、靶向以及不同作用机制治疗方法的有效整合,满足临床对肿瘤联合治疗的需求。提高纳米药物递送的靶向性,减少正常细胞的损伤,并增效药物的长循环,提高药效。天然细胞在很长一段时间就被发现并作为药物载体。细胞和细胞外囊泡是内源性的,被认为更安全更友好的应用于人体的肿瘤诊断和治疗。在此,总结一下基于细胞或细胞膜介导的药物释放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其制备过程。

  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PLGA刚性内核的制备。
  3. 肿瘤细胞胞膜的提取。
  4. SDS-PAGE确定提取胞膜为肿瘤外膜。
  5. 肿瘤细胞胞膜对PLGA刚性内核的包裹、粒径的测量、形态确定。
  6. 流式细胞仪确定肿瘤细胞膜成功包裹PLGA刚性内核。
  7. 体内试验对靶向性做出评价。
  8. 研究难点
  9. PLGA制备刚性纳米内核的剂量及准确包裹药物量的定量方法。
  10. 肿瘤细胞膜的提取方法及细胞外膜的提取方法。
  11. 肿瘤细胞膜的鉴定,确定其为细胞外膜,而非核膜或者线粒体膜。
  12. 肿瘤细胞膜的破碎及其对于PLGA刚性纳米内核的包裹,摸出其准确包裹的最适比例。
  13. 制备的NPs对于细胞的同源靶向摄取的性能(细胞及动物实验)。

四、进度安排

  1. 2015.3.1-2015.3.15:查阅文献,学习刚性载药纳米粒内核制备和肿瘤细胞膜包被的相关知识。
  2. 2015.3.16-2015.4.15:做PLGA包被预实验及肿瘤细胞膜包被PLGA预实验,确定PLGA形成稳定且大小适中的刚性纳米粒内核的合适剂量,同时确定肿瘤细胞膜稳定包被PLGA刚性内核的合适比例。
  3. 2015.4.16-2015.5.15:表征已制备的纳米粒,进行体内外实验确定纳米粒的靶向性,并再此基础上做出药效。
  4. 2015.5.16-2015.5.27:完成毕业论文。
  5. 2015.5.28-2015.6.8:准备答辩。

五、文献综述

基于细胞或细胞膜介导的药物释放系统

在肿瘤诊断和治疗当中的应用

王浩然

(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南京,江苏,21119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