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近年来,超细药物颗粒特别是纳米微粒的研制,已成为药物传递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s DDS)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静脉注射给药的药物粒径通常在0.1~0.3 mu;m之间,吸入式给药为1~5 mu;m,口服给药为0.1~100 mu;m。对于传统的药物微粒化技术,包括研磨法、喷雾干燥法、抗溶剂法,冷冻干燥法等得到的微粒粒度分布通常较宽,并且存在有机溶剂残留、产品易失活等缺陷,很难满足现今的药物微粒化需求。
超临界流体结晶技术是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积极研发的一项药物微粒制备新技术,其原理是利用超临界流体与药物溶液在超临界状态下相互接触,药物迅速分散并形成微米甚至纳米级微粒。按照超临界流体在制粒过程中起的作用,大致可分为溶剂、反溶剂和溶质三大类,其中超临界流体作为反溶剂的应用最为广泛。根据装置不同,超临界抗溶剂技术又包括气体抗溶剂法(gas antisolvent recrystallization,GAS)、超临界抗溶剂压缩沉淀法(precipitation with a compressed anti-solvent method,PCA)、气溶胶溶剂萃取体系法(aerosol solvent extraction systems, ASES)、超临界流体强化溶液分散法(solution enhanced dispersion by supercritical fluids,SEDS)等。超临界流体结晶技术与传统的药物微粒化技术相比,制备得到的微粒具有粒径较小,粒度分布较窄,无溶剂残留,可控且可一步到位生产等优点。因此,超临界流体结晶技术在药物微粒化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厄贝沙坦(结构式如图2)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与氯沙坦有相似的活性。用于高血压的治疗,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并发肾疾病的治疗。厄贝沙坦可通过胃肠道迅速吸收,口服生物利用度为60%~80%。口服厄贝沙坦1.5~2h后可达最高血药浓度,最终清除半衰期为11~15h。
图2 厄贝沙坦结构式
1997年,FDA批准商品名为“Avapro”的厄贝沙坦片剂的上市。在国内市场上,厄贝沙坦的剂型多为片剂和胶囊。按照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划分,厄贝沙坦属于BCSⅡ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因此可通过改变药物粒径和形貌以提高其溶出度和平衡溶解度。目前,根据国外专利等报道,厄贝沙坦具有A型和B型两种晶型。A晶型存在“针型”和“砖型”两种,呈现不吸湿的稳定针状;B晶型只存在一种形式,静电性能较低。两种晶型不会发生自发转变,但是通过控制重结晶溶质条件可以实现A晶型和B晶型的相互转变。
近年来,超临界流体技术在制备复合微粒方面已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其操作条件温和,微粒粒径分布窄,有机溶剂残留少,对生物制品、抗生素药物和药物载体的微细化尤为适用。
目前人们十分渴望出现一种将厄贝沙坦药物制成超细颗粒或复合微粒,以提高该药物溶出度和平衡溶解度的工艺。
二、超临界抗溶剂制粒装置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