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背景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一类不含有甾体结构的抗炎药,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吲哚美辛、萘普生、双氯酚酸等。其中阿司匹林是应用最早,最广和最普通的非甾体抗炎药,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因其发挥药效迅速,药效好,超量易于诊断和处理,很少发生过敏反应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
研究发现,口服阿司匹林可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上腹不适及恶心呕吐,长期使用易引起胃溃疡及胃出血。为了减少阿司匹林的副作用,采用前药原理和拼合原理,将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缩合得到贝诺酯,口服对胃无刺激,在体内分解重新生成原来的两个母体药物,因此贝诺酯既具有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又保持了扑热息痛的解热作用。其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术后疼痛等。贝诺酯口服后在胃肠道不被水解,以原形吸收,很快达到血药浓度。吸收后很快代谢为阿司匹林和扑热息痛,分解前半衰期约为1h,作用时间较阿司匹林和扑热息痛长,主要以水杨酸及对酰胺基酚的代谢产物自尿中排除,极少量自粪便中排除。
本课题的意义在于改善和研究贝诺酯的合成工艺,并优化配置,进行工业化生产。
- 要解决的问题
确定贝诺酯的生产工艺路线,并对其进行优化。
贝诺酯的合成基本采用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为原料,阿司匹林经氯化反应得到乙酰水杨酰氯,再与对乙酰氨基酚进行酰化反应得到贝诺酯。该药的原始合成方法[2]为:阿司匹林氯化后直接滴加到对乙酰氨基酚的氢氧化钠碱性溶液中,由于分子中存在一个不稳定的酯基,使乙酰水杨酰氯易水解导致产率较低。
王文静等[3] 采用吡啶作为有机碱起催化作用合成乙酰水杨酰氯,吡啶较难除去不太适于工业生产。但其采用PEG6000作为相转移催化剂解决了酰氯水解的问题,反应时间为1h,收率为94%,极大的提高了收率,有一定工业生产价值。刘宝等[4]采用正交设计考察了溶剂、相转移催化剂、碱量、反应时间对酰化反应收率的影响。得出最佳条件为采用苯作为溶剂,PEG1000作为相转移催化剂,用5%的NaOH反应0.5h最终收率为97%,但苯毒性过大,不适于工业生产。韩立伟等[5]研究表明在制备乙酰水杨酰氯时,加入DMF后,可明显降低酰氯反应温度,当DMF质量分数为阿司匹林的5%时催化效果达到最佳。考虑苯的毒性较大,在刘宝等采用的工艺路线前提下改用甲苯代替苯作为溶剂,也可得到质量和收率都很高的贝诺酯,较适用于工业生产。
综上所述,初定生产工艺路线为:以阿司匹林和扑热息痛为原料,阿司匹林在DMF的催化下与二氯亚砜反应生成乙酰水杨酰氯,搅拌下加入到对乙酰氨基酚的碱性溶液中,控制温度为12~15℃至反应结束,过滤,洗涤得粗品。
- 可行性分析
市场需求:贝诺酯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炎,解热,镇痛药,具有口服吸收快,肠道刺激小,毒副作用低,作用时间长等特点,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路线可行性:氯化反应过程中的二氯亚砜见水易发生水解反应,所以氯化反应必须在无水条件下进行,工业生产中可以达到该条件。氯化反应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气体,可用5%~10%NaOH溶液作为吸收液吸收,在技术上可行。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