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50吨化学原料药左氧氟沙星车间的工程设计文献综述

 2022-12-19 07:12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课题背景

左氟沙星是氧氟沙星的左旋异构体,化学名为(S)-(-)-9-氟-2,3-二氢-3-甲基-10-(4-甲基-1-哌嗪基)-7-氧代-7H-吡啶并[1,2,3-de]-1,4-苯并噁嗪-6-羧酸半水合物,又称为左旋氧氟沙星或左氧氟沙星或利复星,分子式为C18H20FN3O4·1/2H2O,分子量为370,CAS登录号为138199-71-0。左氟沙星为类白色或微黄色结晶粉末,无臭,味苦,易溶于水,略溶于乙醇与甲醇,微溶于冰醋酸,不溶于乙酸乙酯。药用左氟沙星通常是其盐酸盐或乳酸盐或甲磺酸盐[1]

左氟沙星为氧氟沙星的左旋体,体外抗菌活性约为消旋体的两倍,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细菌拓扑异构酶Ⅱ)的活性,阻止细菌DNA的合成和复制而导致细菌死亡。左氟沙星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低于消旋体。除对葡萄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敏感,对大肠埃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菌亦显示出很强的抗菌活力,且对厌氧菌中的消化链球菌属及沙眼衣原体也有抗菌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敏感细菌所引起的中、重度感染,包括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生殖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肠道感染及其他感染。临床实践表明左氟沙星对上述各种感染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消旋体氧氟沙星,日需药量仅为氧氟沙星的一半[2]

对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起于60年代初。自1962年Lesher等发现第一个喹诺酮类抗菌药萘啶酸(Nalidixic acid,10-3)以来,迄今已合成了3万多个衍生物,并进行抗菌筛选,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品种近百个,已成为一类作用与地位与-内酰胺类抗生素相当的全合成抗菌药物。按发明先后及抗菌性能的不同,喹诺酮类抗菌药大致可分为四代。

第一代喹诺酮类药物主要为萘啶酸和吡咯酸(Piromidic acid),它们仅对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有抗菌作用,而对革兰氏阳性菌和绿脓杆菌几乎无活性。此类药物的特点为与其他抗生素之间无交叉耐药作用。

第二代喹诺酮类药物的代表为西诺沙星(Cinoxacin)和吡哌酸(Pipemidic acid),此类药物虽然只对革兰氏阳性菌有作用,但较第一代喹诺酮类药物有明显的优点。例如,吡哌酸对绿脓杆菌有活性,对萘啶酸、吡咯酸等高度耐药的菌株也有抑制作用。

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代表有诺氟沙星(Norfloxacin)、依诺沙星(Enoxacine)、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氧氟沙星(Ofloxacin)、左氟沙星(Levofloxacin)、芦氟沙星(Rufloxacin) 、洛美沙星(Lomefloxacin,10-12)、培氟沙星(Pefloxacin)、氟罗沙星(Fleroxacin)、妥舒沙星(Tosufloxacin)、斯帕沙星(Sparfloxacin)等。此类药物的抗菌谱更广,不仅对革兰氏阴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且对革兰氏阳性菌也显示出较强的活性。

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既保留了前三代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活性,又明显增强了抗革兰氏阳性菌的活性,同时对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均显示出较强的作用,尤其是提高了对厌氧菌的抗菌活性,其抗菌作用与疗效可与第三代头孢菌素媲美。此类药物的代表有加替沙星(Gatifloxacin)和吉米沙星(Gemifloxacin)等。

左氧氟沙星的合成路线有三种:其一是采用外消旋体拆分法合成左氟沙星,其二是利用前手性原料合成左氟沙星,其三是利用手性源合成左氧氟沙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