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献 综 述
在这样一个开放的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国和美国分别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时代潮流中,相互合作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着矛盾和摩擦。自年金融危机以来美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倾向明显,2018年3月开始美国逐步升级对华贸易制裁始发了当下贸易摩擦的开端,如何积极有效地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已经成为双方国家乃至全世界的重要课题。
赵公正,胡晓敏(2019)从关税的价格效应角度认为,美国在贸易体量、产业链的主导权方面都具有决定价格的大国地位,所以能够将关税部分地转移到出口厂商上。认为当下的贸易战对物价影响具有长期性、潜在性、差异性的特点,且由于不同的依赖程度,美方物价相较中方会受到更大影响。指出对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价格有下降影响。
屠新泉(2019)指出,美方的政策体现不出逻辑性又体现不出正当性,而且带着明显的出口优于进口的重商主义色彩。提出美国在现阶段对于中国的优势在于金融、国际货币地位和科学技术,而美国对于中国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减少对于中方的技术外溢。而美国自身清楚中国并未违反WTO相关规则,所以选择不走合法程序而是单方面强征关税,在不断侵蚀自己主导建立的WTO多边体系,但同时又想通过WTO机制对中国能有所限制。
郭晴(2019)利用CGE-DYN模型对加征关税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贸易摩擦将会对中国农业和制造业产生不利影响,而对服务业出口会有扩大作用。
巴曙松,王珂(2019)认为贸易摩擦进一步导致了人民币和其他国家的“去美元化”在不断加强,这间接地使人民币国际化有一定推动作用,但是人民币对于“大宗商品”的定价权的缺失进入了某种瓶颈期,建议要抓住“一带一路”的时机,将人民币对于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区域化,并且指出用大宗商品将人民币币值稳定在某个区间是一个有效方案。
于换军,毛日昇(2019)分析了贸易影响就业的传导机制,分析了中美贸易摩擦对于双方的就业会有怎样的影响。首先引用了其他的研究结果表示最大的受害方将是美国而不是中国,并认为美方指责中方顺差使其失业率增升从历史数据上看,是毫无根据的。再者,美方发动的贸易战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
徐奇渊(2019)提出中美贸易战势必加速中国的产业外移,会对“一带一路”的既定政策产生一定影响,这对于中国的发展利益具有不确定性,认为中方对待这一问题应该立足于巩固和增强中国自身的产业优势。指出中方的不断发展,对中国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提出了时间上的考验,并且整体的经常账户顺差水平面临调整压力。
侯蕾(2019)指出中美两方是世界上最大的外资输出国和输入国而且双边投资关系较为紧密,认为对美投资是中方寻求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而在这条路上有着中美摩擦将影响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决策引发投资的萎缩和加速中方产业转移的两个大的挑战。
董维佳(2019)对于中美贸易战的焦点即知识产权问题,认为中方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已有很大改进,但仍然具有经济发展水平的内生局限性,美方需要本着互相体谅的原则正视此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