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建设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不断开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同时,县域经济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它不仅能契合上层设计,又能直面基层,起到促进城乡融合的关键作用。目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已进入了关键时期,需要牢牢把握机会。要克服城乡数字鸿沟、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数字化人才匮乏等问题。许多学者将在农村产业融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以提供解决思路。而将数字乡村建设与县域经济相联系结合起来的文献相对较少,有值得研究的价值。
关键词:县域经济;城乡融合;数字乡村;产业转型
一、文献综述
随着数字技术革命浪潮和乡村信息化的推进,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数字乡村”的概念,2019年则提出来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到2020年实行国家数字乡村试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国家领导人对数字乡村促乡村振兴寄予了深切的期望,农业农村部也印发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数字乡村建设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一)数字乡村和县域经济的概念特征
王胜、余娜等(2021)学者对数字乡村的内涵做了系统性的阐述,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以现代信息网络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动力,实现乡村经济转型的手段、过程和状态[10]。曾亿武、宋逸香等(2021)学者则将数字乡村概括为通过加强对乡村资源的统筹规划,推动现代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应用,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以此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16]。王耀宗和牛明雷(2018)认为数字乡村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各个领域进行深度应用,实现全面升级改造、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11]。而对于数字乡村的特征他们都普遍认为主要是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治理精准化和数字一体化。
对于县域经济的概念,李小三和徐鸣(2000)将其定义为以行政县为中心,集镇为纽带,乡村为基本单位之间相互连接的区域性经济网络,具有区域性、层次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等特征[6]。而周扬、李宁(2014)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县域经济发展的特征是正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且这种差异有逐渐扩大的趋势[22]。辜胜阻、易善策等(2010)学者在他们的研究中则认为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是以围绕县城为依托,主要发展非农经济且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体[2]。在根据时间顺序由远到近的依据查阅相关文献后,发现学者们对于乡村在县域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县域经济的特征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县城的单一发展极,更多的则是聚焦于乡村和县城的双向流动。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