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文献综述网 > 搜索结果

    找到约1854个结果。

    微通道酶法合成生物柴油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1 生物柴油概述 1.1 生物柴油的使用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人类对石油的依赖越来越强烈,石油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但是石油资源有限,且不可再生,因此各国纷纷寻求各种可代用燃料以避免石油短缺引起国家经济遭受过分强烈的打击。另外,由于大量使用石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越来越严重。寻找绿色燃料成为人类面对的紧急课题[1]。 1.2 生物柴油简介 可再生的生物质可通过能源转换技术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液体能源,生物柴油是生物质能的一种形式。生物柴油是以大豆和油菜籽等油料作物、油棕和黄连木等油料林木果实、工程微藻等油料水生植物以及动物油脂、废餐饮油等为原料制成的液体燃料,是优质的石油柴油代用品,不仅可以作为燃料

    PSSH-TEOS-PVA 涂覆 PET 无纺布用于渗透汽化耦合丙酸与 乙醇酯化反应的研究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文献综述 PSSA-PVA-SiO2/SA-PVA复合膜用于渗透汽化耦合丙酸与乙醇酯化反应的研究 摘要:渗透汽化利用膜两侧的压力及浓度差实现对不同化合物有效的分离。酯化反应是一类可逆反应,由于产物水和酯的存在,反应达到平衡后转化率达到一个平衡值,而不再提高,渗透汽化耦合酯化反应将反应副产物水分离反应体系,可以打破化学平衡,使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从而提高反应转化率。PSSA-PVA-SiO2/SA-PVA复合膜具有很好的催化性能,在催化反应的同时将反应产物水移除,能大大提高反应转化率。 关键词:催化渗透汽化复合膜; PVA ;PSSA;酯化 1.1渗透汽化过程的原理 渗透汽化(Pervaporation,简称PV),又称渗透蒸发,它是众多膜分离技术的一种,是一种清洁、高效的新型膜分离技术[1]。其具体过程是:含有两种

    光芬顿法降解水中的C60和多壁碳纳米管开题报告

    全文总字数:5425字1.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碳纳米材是由碳元素组成,至少有一个维度在纳米尺度的新型纳米材料,主要包括富勒烯(Fullerene) 、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 和石墨烯(Graphene)。它们的基本组成结构都是sp2杂化的碳原子组成的六元环或五元环。不含杂质的碳纳米材料都是碳的单质。其中,富勒烯是由碳五到七元环组成的直径约1nm 的球状结构,最典型的代表是由60个碳原子(12个正五边形和20个正六边形) 组成的,因其形似足球又被称为足球烯。石墨烯是由碳六元环组成、呈蜂巢晶格的单层结构,而碳纳米管可以被视为由石墨烯两边接合形成的上下直径相同的圆筒状结构,一层石墨烯组成的被称为单壁碳纳米管,多层石墨烯沿同轴层层套构而成的被称为多壁碳纳米管。 碳纳米材料因具有轻质、强度高、导电性强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

    分子共晶及有机-无机杂化化合物的结晶方法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本次选题背景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本次选题是基于本专业研究方向并以此为大背景,再进行深入学习,由此可以获得各位老师的提点,拓宽自身的专业知识面;另一方面,根据指导老师对本次课题的介绍,并且基于文献内容了解到:在相变材料的物理性质中,有一个独特的性质为介电性能,这反映了材料电极化方式传输,存储和记录对于电场响应的能力。根据相变材料的介电性质可以分为介电晶体,压电晶体,热释电晶体,铁电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本次课题的研究基础。再者,由于在双组分或多组分有机共晶中,特殊的分子堆积方式和聚集态结构以及不同组分之间的协同和集合效应,使得有机共晶不仅保留了单一组分的固有属性,而且展现出更多新颖的宏观光电性质,在电导、铁电、双极性电荷传输、光响应、发光和

    夜间增温条件下免耕对土壤硝化速率的影响开题报告

    全文总字数:5062字1.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选题的目的 当今社会工业化伴随着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急剧上升,加快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国内研究表明日最低温升幅是日最高温升幅的2—3倍,即全球变暖表现之一为夜间气温升高。另外土壤硝化作用为酶促过程,其反应速率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此外,现在土地耕作方式多样,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也各有差异。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具有显著优点,增加土壤的热容量,促进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使免耕土壤对气温变化具有很大的缓冲性。而且,免耕方式可以提高土壤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增强土壤酶活性,这对土壤氮素转化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模拟试验,揭示农田生态系统氮素硝化过程对气温变化和耕作方式不同的反应机制,

    纳米氢氧化镍制备工艺设计及其在柔性器件中的应用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对便携式能量存储技术日益增长的需求的驱动下,广泛的研究社区致力于开发各种柔性电子产品,如可弯曲晶体管、可穿戴传感装置和可折叠的有机发光二极管。超级电容器是一种具有法拉第级别的电容量、较宽的工作温度范围、长使用寿命等优点的介于化学电池和常规电容器之间的新型储能元件,是极具潜力的新一代的产品[1]。至2011年为止,美国、俄罗斯、日本的产品占据了大部分的超级电容器市场,此时的电容器大部分材料可分为:碳材料、金属氧化物以及复合材料。在未来,超级电容器的会主要向提高电极材料的利用率和降低电极材料的成本的方向发展[2]。 在通过对超级电容器和双电层电容器的研究,吴中和张新波在2017年研究发现:(1)超级电容器电容电极材料和碳材料复合可以改善其化学性能。(2)增加碳材料和

    仿生结构Co掺杂Fe2O3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赤铁矿α-Fe2O3,是一种n型半导体,其带隙宽度较窄,广泛用作磁记录软磁材料、铁氧体制备原料及抛光剂等。纳米尺度的α-Fe2O3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耐候性、耐光性和化学稳定性,优良的电化学特性、半导体特性以及电导对温度、湿度和气体等外部条件的敏感特性和磁性能,在无机颜料,敏感材料,催化剂以及软磁铁氧体材料和磁性记录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随着低成本大批量纳米结构Fe2O3粉末制备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铁资源的附加值将得到大幅度提高。纳米结构的形貌和尺寸对其材料性能有很大影响。纳米材料的制备是材料性能研究与纳米器件设计及制备的前提,在纳米材料的科学研究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目前,α-Fe2O3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气相法、固相法和液相法。其中液相法主要有沉淀法、溶胶-凝

    基于孔性配位聚合物混合基质膜的研究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文 献 综 述 一 背景 膜分离是在20世纪初出现,20世纪60年代后迅速崛起的一门分离新技术。膜分离技术由于兼有分离、浓缩、纯化和精制的功能,又有高效、节能、环保、分子级过滤及过滤过程简单、易于控制等特征,因此,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生物、环保、化工、冶金、能源、石油、水处理、电子、仿生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当今分离科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与传统的分离技术相比,气体膜分离技术有能耗低、无污染及设备简单等优点,在天然气净化、 氢气回收、富氧、富氮和有机蒸气回收等领域应用广泛【1-3】。聚合物膜因其成本低且易制备而研究最多、应用最广.但聚合物膜气体渗透性和分离性之间存在”Trade-off冶关系,气体渗透性能的增加常伴随选择性

    负载型LaCoO3钙钛矿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燃烧碳烟颗粒物的研究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1.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世界也因此正面临资源枯竭的危机以及由于资源消耗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危机。导致这两大危机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机动车数量的持续增加。机动车大量使用严重加重了地区空气污染,在大城市尤为明显,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已经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在改善人类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危机问题时,以柴油机为动力的柴油车相比以汽油机为动力的汽油车更具有优势。相比汽油机,得益于有较高的压缩比,稀混合气燃烧,无进气节流损失等原因,柴油机具有油耗低的显著优势,即相对汽油机排放较少的污染物。此外,汽油车的排放物主要是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目前对于除

    二联吡啶Pt(II)炔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聚集诱导发光性质研究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1.聚集荧光猝灭效应(ACQ)与聚集诱导发光(AIE)现象概述 光对人类来说是个神秘的存在,在文明的早期阶段,人们就做出许多了努力,来破译发光过程。光也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最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光的发射来源于发光基团,发光材料的发展毋庸置疑地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发光过程原理的揭示和应用极大程度地开辟了通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林荫大道。然而,许多有机发光体在稀溶液和浓溶液中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光行为,在低浓度溶液下,发光基团表现出良好的发光性能,而在高浓度条件下,发光通常被削弱或淬灭,这种现象被称为”浓度猝灭”。猝灭的主要原因与”聚集体的形成”相关,因此浓度猝灭效应经常被称为”聚集引起的猝灭”(ACQ)。 虽然溶液的研究对分子水平发光过程的

联系我们

加微信咨询

加QQ咨询

服务时间:09:00-23:50(周一至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