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文献综述网 > 搜索结果

    找到约1854个结果。

    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团聚稳定性及有机碳分配的影响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全球的食品安全要求建立更稳定的农业系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需要在农业管理上的大的变化,而变化的中心就在于增长土壤的有机质[1]。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的农业秸秆产生量约7 吨,由于地域的差异,其中有1~50%的秸秆被焚烧,其排放的CO2、CH4和NOX分别占2000 年中国总排放的6.13%、0.68%和3.63%{2}。目前农业废弃物生物质炭转化技术研究日益活跃,利用农作物秸秆和垃圾以及林业废料炭化制成的生物质炭在农业上的应用已得到国际的认可,可以作为提高土壤质量、保证粮食产量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技术[3]。生物质炭是限氧条件下,生物质热裂解的产物[4]。生物质炭的施用对于长期固定碳有巨大的潜力,它可以稳定的保存在土壤中,并适于现在的耕作体系[5]。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

    不同龄组杉木、鹅掌楸人工林土壤各粒级团聚有机碳含量状况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不同人工林及经营时间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不同。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构建单元,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除了影响土壤孔隙性、通透性、抗蚀性等基本性状外,还对土壤有机碳具有特殊的保护作用,即土壤团聚体中的有机碳能更持久稳定地得以保存,因此,开展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方面的研究,不仅对提高土壤肥力,而且对科学经营人工林和促进土壤固碳增汇均有重要意义。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构建单元,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多年来,有关土壤团聚体的研究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并已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然后,迄今有关不同龄组杉木,鹅掌楸人工林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方面的研究尚欠系统报道,为此,开展这一研究。(国内外同类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土团聚稳定性以及碳氮含量的变化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1研究意义 土壤有机质是全球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与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活性存在密切的关系[1]。土壤有机碳矿化是土壤呼吸的一种方式,在土壤碳循环过程中至关重要,其影响因子主要有温度、水分、施肥条件等。土壤团聚体是良好的土壤结构体,是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相互作用形成的基本土壤颗粒,也是土壤肥力和有机碳保持及稳定的重要场所。本研究主要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碳氮含量方面入手,观察施肥处理下土壤各项指标的变化,对合理施肥提出建议。土壤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残体、合成并分泌有机物质,在土壤团聚体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研究结果发现,由于施肥会引起土壤各项理化性质变化,导致微生物生存环境发生,直接影响有机质的矿化,进而使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发生

    氮添加对杨树人工林水稳态土壤团聚粒径分布的影响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态环境建设意识逐步加强,席卷全中国的雾霾事变使人们停下已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滚滚车轮,来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平衡不被破坏。环保跟生态农业成为热点话题,从而更加深入的氮沉降、碳氮循环就成为了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人工林现在是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氮沉降对土壤团聚体组成的影响从土壤的孔隙度大小、土壤的粒径大小等来说,将间接影响到土壤本生的肥力,从而影响到依靠土壤生长的植被。所以探寻氮沉降对土壤团聚体组成的影响意义重大。由于研究氮添加对杨树人工林水稳态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的影响不能直接对相关因素进行直白的测量,所以我们需要有个衡量指标,因此根据国内外研究的我们采用SMBC在作为外源氮添加条件下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的衡量

    长期施肥条件下旱地红壤微团聚的磷酸盐吸附-解吸特征研究开题报告

    全文总字数:2751字1.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的: 以红壤长期定位试验地为平台,选取了无机肥试验区的NPK、NK处理,有机无机肥配施试验区的对照(CK)、CK 稻秆(RS)、CK 等4个肥料处理土壤,采用湿筛法提取了0.25 ~ 0.05 mm粒级团聚体样品,探讨土壤及0.25 ~ 0.05 mm粒级微团聚体磷的吸附-解吸特征差异,分析土壤pH、CEC、有机质(SOM)、铁铝氧化物等土壤基质组分对旱地红壤及0.25 ~ 0.053 mm粒级微团聚体磷素吸附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将为长期施肥下土壤磷素的吸持和释放能力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与理论依据。 意义: 磷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因子,土壤吸附磷素的能力和吸附强度将直接反映土壤生态系统的好坏。土壤对磷素有强烈的吸附固定作用。为了维持农业发展,每年必须向土壤中大量施入磷肥。长期施肥容易导致土壤中的磷素持续累积达到

    重金属污染对稻田土壤团聚组成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含量的影响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本课题的意义是以重金属污染对土壤有机碳的团聚体物理保护、化学稳定性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内容,探讨重金属污染下水稻土有机碳的稳定性的变化趋势,从而为认识生境改变的土壤微生物生态过程和污染环境下农田土壤的碳评估和管理提供参考。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是大气碳库的2倍,其微小的变化可以导致大气CO2浓度的较大波动,[1]因此,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以及由其增加而导致的气候变暖有着密切关切。最近有较多的观测和研究资料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水稻土总体上存在总有机碳(TOC)积累的趋势[2],在江苏省[3, 4]、江南红壤丘陵[5-7]等区域有机碳库的增长趋势十分显著。因而中国水稻生产经营下土壤有机碳的固定与温室气体减排可能在缓解

    施用生物黑炭对受不同程度污染的土壤有机碳组分、腐殖质以及团聚的影响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近年来农田重金属污染日益威胁人体健康,对土壤修复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如果施用生物黑炭土壤有机质含量会得到提高,而土壤的有机质直接影响着土壤的保肥性、保水性和通气状况等。因此,研究生物黑炭对有机质结构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生物黑炭是通过秸秆低温缺氧燃烧制成,这种方法既可以减少秸秆的就地燃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1]。此外,生物黑炭具有很高的稳定性、防腐性,并且跟其他形式的有机质相比具有更强的保肥能力。土壤有机质与养分供给、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及防治土壤侵蚀有重要关系 [2-4]。生物黑炭施加到土壤中,可能作为土壤腐殖质中高度芳香化结构组分的来源,不仅能稳定土壤有机碳库,持留土壤养分,而且对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平衡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此外

    种植水稻改良滨海盐土效应研究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研究意义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世界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切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成为缓解气候变暖的首要任务。为了明确土壤固碳与温室气体减排的自然潜力和主要途径,土壤固碳机制研究成为农业土壤研究的一个极其活跃的新兴领域和土壤学的最新前沿(Lal, 2004;McCarl et al., 2007;潘根兴等,2007)。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的固定机制包括本身的难降解性、团聚体物理保护、土壤生物学机制及金属氧化物和粘土矿物对SOC的吸附等(Six et al., 2000)。Aoyama等(1999)认为,有机物料输入可促进颗粒态SOC积累,短期内促进大团聚体形成,并随时间演变成矿物结合态SOC,这才是SOC固定的机理;周萍等(2009)研究发

    解吸参数对污染团聚体重金属解吸影响研究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一、土壤团聚体 土壤团聚体指土粒通过各种自然过程的作用而形成的直径lt;10mm的结构单位,其组成包括土壤颗粒(砂粒、淤泥、粘土)和腐殖质(HS)等,是土壤有机质(SOM)保持的场所[1]。土壤团聚体是土壤中最基本的功能单元,活跃地参与地球表层生态系统过程[2],并且影响了土壤的许多物理化学性质,对土壤保持稳定性及肥力具有重要作用。 国内外关于土壤团聚体的研究较多,其分类方法大致有干筛、湿筛、沉降3种方法,其中以湿筛法最为常见[1]。水稳性团聚体一般情况下可按直径0.25mm为界将分为大团聚体(gt;0.25mm)和微团聚体(lt;0.25mm)两类[1,2]。其中大团聚体主要影响土壤物理性质,而微团聚体则在吸附、解吸重金属离子过程中起着更为明显作用。 二、污染物在不同粒径团聚体中的分布

    柳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质量垂直分布特征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构建单元,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团聚体数量与分布状况对土壤孔隙性、通透性、抗蚀性等性质都有不同程度影响,进而影响林木生长和绿化质量。不同的植被、管理措施、经营时间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有所不同,林木生长在改善土壤结构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柳树作为重要的园艺绿化栽培树种之一,具有生长快、绿化效果好等特点。因此,开展柳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方面的研究,不仅对改善土壤物理性质,而且对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生长、改善绿化功能均有重要意义。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对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有巨大的意义,目前,有关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状况的研究已有一些列研究成果,然而,有关柳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质量垂直分布特征却鲜有报导。3. 研究的基本

联系我们

加微信咨询

加QQ咨询

服务时间:09:00-23:50(周一至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