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约1854个结果。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氧化锌活性高,价格低,来源广,无二次污染,其应用前景和开发潜力大。纳米材料由于具有量子效应、小尺寸效应、表明效应及隧道效应而体现出良好的光、电、磁、催化等性能。纳米ZnO表现出的特殊性质,广泛地被应用于光电转换、光催化以及气体传感器等领域。 探索水热条件下ZnO与木质纤维素凝胶之间的分子组装问题,明确木质纤维素凝胶结构、水热条件与微钠米ZnO木质纤维素复合材料结构之间的关系,开展Zncl2水溶液中纤维素凝胶的结构、其与纳米ZnO的组装机理、水热条件对木质纤维素凝胶的结构及组装的影响、纳米ZnO木质纤维素复合材料的构效关系以及在光催化领域应用的研究,不仅对开发新型纳米ZnO复合材料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实现木质纤维素高值化利用的一条重要途径。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纳米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纳米科技作为21世纪影响人类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具有奇妙和光明的应用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金属纳米颗粒因其独特的性质已经广泛应用于传感、催化、成像、生物医药、光电器件、信息存储等领域。在分析化学领域,金属纳米颗粒由于具有独特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性质可作为优良的光学探针应用于生化传感。其LSPR性质及传感性能与颗粒组成、形貌、尺寸及组装方式等参数密切相关。实际合成的金属纳米颗粒及其组装体的生物相容性和在生物介质中的稳定性较差。另外,具有特定结构的纳米颗粒及其组装体的形成机制尚不清楚,难于通过调控纳米颗粒的结构来有效调节金属纳米颗粒的LSPR性质。因此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在做研究之前我们还要对相应的有关概念(如金纳米颗粒、局域表面等离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随着工业发展,频繁的石油泄漏和工业排放的有机溶剂严重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在2010年发生在墨西哥湾的石油泄漏事件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石油泄露事故,它严重的污染了海岸线和近岸水域,给海洋生物造成了一场毁灭性的灾难。溢出的原油带来的影响可能会持续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除了这些环境和生态问题,溢出的油和有机化合物通常也可能会造成一个火灾和爆炸的危险,因为原油和大多数有机溶剂是高度易燃,一旦被点燃那是极其危险的。在清理溢油的现有技术中,吸油剂是一个普遍的选择。然而传统的吸附剂材料, 如无机矿物(活性炭、沸石、膨润土等)和天然纤维材料(玉米秸秆、非织造羊毛和棉花纤维)对油和有机溶剂通常表现出相对较低的吸附容量,较差选择性和循环性。因此,我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1.1 沸石分子筛的发展、性质结构及其应用 1.1.1 沸石分子筛的发展 1756年,瑞典矿物学家Cronsted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发现,某种物质在加热时能够产生特殊的沸腾现象,故称之为沸石[1]。1954年,沸石分子筛催化剂第一次被人工合成并作为吸附剂而商品化[2]。到了20世纪50年代,A型[3]、X型和Y型[4]分子筛等被先后合成。后来,随着人们对其的了解日渐加深,美国联合碳化学公司(UCC)开发出合成的沸石分子筛。20世纪70年代,美国美孚(Mobil)石油公司研发出了ZSM(Zeolites Socony Mobil的缩写)系列高硅铝比沸石分子筛催化剂,并在工业上开始大规模生产[5]。 1.1.2 沸石分子筛的性质结构 一.沸石分子筛的结构 沸石是一族结晶型硅铝酸盐的总称。天然产的沸石,其化学组成为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硅铝酸盐;而合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1、纳米材料与纳米科学技术 50年代末,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183;费尔曼曾提出:逐渐地缩小生产规模装置以致最后直接由人类按需排布原子而制造产品,可是在当时由于技术思想等方面的限制,这仅仅只是一种美好的假说。197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雷克斯勒认为上述想法可以从模拟活细胞中生物分子的人工类似物#8212;#8212;分子装置开始,并命名为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1]。纳米科学技术是在0.1-100 nm尺度上研究和应用原子、分子现象并由此发展起来的多学科的新的科学技术,它是面向21世纪的战略新科技。 纳米是一个十分小的度量单位,1nm=10-9m,约为原子大小的四倍。纳米材料(nanomaterials)是纳米级结构材料的简称,其在三维空间尺度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量级,纳米科技研究尺寸范围在1-100 nm之间的物质的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如今,全球范围内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寻找清洁能源。自1972年,日本的两位教授Fujishiam和Honda[1]首次报道了TiO2单晶电极在紫外光照射下分解水产生氢气这一现象以来,通过光解水制氢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线。而近年来,为有效解决口益突出的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诸多国家已经高度重视并启动了光催化水解制氢的研究,共同重点研究对象是太阳能光催化水解制氢。太阳能光催化水解制氢被认为是”人造光合作用”,即利用半导体光催化剂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反应过程如下:半导体光催化水解制氢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步:(i)半导体光催化剂吸收比禁带宽度能量更大的光子,产生光生电子一空穴对;(ii)电子一空穴对产生分离并向半导体表面迁移;iii)
1. 研究目的与意义背景: 钙钛矿结构的钛酸锶钡(Ba_(1-x)Sr_xTiO_3, BST)电子陶瓷,因具有优良的电学性能,在多类电子元器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BST陶瓷应用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其粉体材料的制备过程。工艺简单成熟的固相合成法,反应温度高,时间长,所得粉体质量较差。作为湿化学合成方法之一的溶胶-凝胶技术能够得到化学组分均匀性好、纯度高、微观结构规整的粉体,已成为许多粉体材料制备的重要方法。为优化薄膜制备工艺,研究高聚物对钛酸锶钡凝胶前驱体的各项性能的影响,成了一个重要方向。 目的: 采用改进的溶胶工艺来制备纳米的BST粉体,即通过采用不同的高聚物对前驱体性能的影响,来观察对BST纳米粉体的性能。 意义: BST薄膜的介电常数、损耗正切和漏电流等介电性能取决于薄膜的制备方法、组分、掺杂、电极、微
1. 研究目的与意义自2004年石墨烯被制备出来,就因为各种优异的性质受到广泛的关注。它具有超高的机械性能、优异的导电性能和导热性能以及超低的电阻率,这使得石墨烯在聚合物复合材料方面具有巨大的前景。然而石墨烯如此优异的性能是基于石墨烯结构完整的前提下,目前制备这种缺陷少的石墨烯一般是采用微机械剥离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制得的,石墨烯产量较少,不利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在制备石墨烯纳米复合过程中,能否石墨烯均匀的分散在基体中是影响复合材料的关键因素。虽然采用氧化石墨烯能制得足够的石墨烯且能均匀的分散在基体中,但是氧化石墨被还原后其结构已被改变且存在很多缺陷,导致石墨烯的各种物理性能受到极大的破坏,使得其增强效果难以充分发挥。找到一种能够既能大规模制备出石墨烯能使得其与聚合物基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来自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大项目生境胁迫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本研究以贵州石灰性土壤为供试土壤,通过盆栽实验,种植刺槐幼苗,在对三种生物炭(稻壳炭、秸秆炭和木炭)表征的基础上,研究了生物炭与粉碎秸秆配施对石灰性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作用和对刺槐幼苗的生长影响,揭示了三种生物炭的形貌特征、理化性质和对石灰性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机理等,以期为贵州喀斯特石灰性土壤的结构改良,土壤地力水平恢复,土壤高效施肥,树木种植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以实现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减缓石漠化水平奠定现实基础。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在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农民就从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将杂草、秸秆和枯枝落叶燃烧成草木灰还田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在国外,对生物炭的认识主要源
全文总字数:1124字1. 研究目的与意义自从发现磷酸铁锂能材料能可逆地嵌入和脱嵌锂离子,能充当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以来,便引起了许多关注。LiFePO4是一种新兴的极具潜力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安全性好、价格相对低廉、环保、循环性能好等优点。但是LiFePO4的低电导率和低锂离子扩散速率导致了LiFePO4的低比容量,只有在低充放电倍率下才有好的电化学性能,不适宜大电流充放电,限制了它的商业化进程。在纳米尺度上对LiFePO4进行合成和改性可提高其电子传导率和离子传导率,进而改善材料大倍率性能,因此合成纳米LiFePO4材料工艺的选择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国外对纳米磷酸铁锂的研究较早,1996年Goodenough等人发现了一种聚阴离子的橄榄石型LiMPO4(M=Fe,Mn,Co,Ni)正极材料,1997年Padhi等人发现橄榄石型磷酸铁锂不但可以
加微信咨询
加QQ咨询
服务时间:09:00-23:50(周一至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