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文献综述网 > 搜索结果

    找到约1854个结果。

    用于合成TiO2纳米颗粒的多重扩散火焰燃烧器及其收集装置设计开题报告

    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二氧化钛(TiO2)纳米颗粒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例如优异的光催化性能、高折射率、紫外线吸收能力和化学稳定性,近年来在环境净化、能源转化、生物医药等领域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传统的TiO2纳米颗粒合成方法,如溶胶-凝胶法、水热法等,存在着工艺复杂、成本高、产率低等缺点,难以满足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需求。多重扩散火焰合成法作为一种新兴的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反应迅速、易于控制、成本低廉、易于实现规模化生产等优点,为TiO2纳米颗粒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极具潜力的替代方案。通过精确控制火焰温度、前驱体浓度、气体流量等参数,可以有效调控TiO2纳米颗粒的尺寸、形貌、晶型和比表面积等关键性能指标,从而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本研究旨在设计一种新型的多重扩散火

    纳米Mn3O4的仿生合成及表征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能源是限制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于能源的需求也是日益增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约有85%的能量是由化石燃料转化而来。化石燃料给人类带来了质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化石燃料也给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诸多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性酸雨、臭氧层空洞等。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如果地球环境继续遭受破坏,那么人类终将自食其果。只有与生态环境和平共处,人类才能更好地向前发展,因此化石燃料并非长久之计,加之全口人口总量不断攀升,开发新型清洁能源迫在眉睫。 核能、氢能、太阳能、风能这些可替代的能源降低了我们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性,但是这些能源的获取途径并不稳定,所以我们更加需要一种能够储存这些可替代能源的设备,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电池。因此,我们要

    利用XRD分析锂电池电极材料LiNi0.6Co0.2Mn0.2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锂电池电极材料LiNi0.6Co0.2Mn0.2 全球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的普及刺激能源存储设备的发展,如电池和超级电容器,转向更高的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这极大地依赖于新材料用于这些设备的发展。此外,能源存储材料扮演着一个关键角色,高效,清洁,和多功能使用的能量,并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是至关重要的。其中锂电池的发展占据了主要地位[1]。 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在容量和安全性方面表现出更多的的不足,这也使得正极材料成为决定电池整体性能的关键性材料;此外,正极材料的费用也直接影响了电池的制造成本,据核算,正极材料的费用占到整个电池成本的 25%以上。[2] 商业化程度较高的锂离子正极材料主要包括五种:LiCoO2(简写为 LCO,下同)、Li Ni O2(LNO)、改性 Li Mn2O4(改

    氧化钴基双功能纳米反应器及其在燃料降解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1.1998年,Zhao等[1]首次以聚氧乙烯-聚氧丙烯#8212;聚氧乙烯三嵌段共聚物(P123)为模板剂在酸性条件下合成出介孔分子筛SBA#8212;15。SBA-15具有较大的孔径(最大可达30nm),较厚的孔壁(壁厚可达6.4nm),因而具有较好的(水)热稳定性,在催化、分离、生物及纳米材料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对介孔氧化硅材料SBA-15的研究备受关注。在催化应用中,虽然SBA-15有着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特点,但由于它是纯氧化硅介孔材料,没有催化活性,需要负载活性组分。借助SBA-15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特点,通过负载活性组分对其进行修饰改性,使其具有催化活性,成为目前的研究重点。 2.目前,为了进一步提高介孔分子筛的各种性能,已有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在SBA-15的孔壁上引入Al、Ti、V等掺

    基于苯氰咔唑类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人类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光,最早使用的是太阳光。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人们开始了对光的创造。发光不但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的方便,也成为实现很多显示技术的基础,而发光材料的结构是影响物质发光性能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发新型的发光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发光材料主要分为无机发光材料和有机发光材料,有机发光材料因其发光颜色选择范围广、发光效率高、成膜性好等优点成为研究热门。有机发光材料亦分为小分子类和高分子类,其中属小有机小分子发光材料受青睐。有机小分子发光材料的结构以共轭结构为主要特征。已经合成的材料主要有芳胺类、有机硅类等,但仍存在诸如成膜性较差、发光率较低的缺点。而含有共轭结构的杂环化合物可以更好地解决上述缺点。咔唑因其具有较强的给电子能

    银纳米线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与转移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在过去十年中,新型材料因为具有显着组合性能,而作为各种装置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在工程和科学上的重要作用,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柔性透明导电薄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良好的透光性,在太阳能电池,显示器,气体传感器,防静电涂料,半导体/绝缘体/半导体,异质结和现代飞机窗口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因为柔性透明导电薄膜有一些独特的优点,如重量轻,灵活性和成本效益,它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目前,包括In2O3, ZnO, SnO和CdO在内的金属氧化物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透明导电膜。最常用的材料是锡掺杂氧化铟(ITO),因为它具有高导电性和光透射性。但是,一方面ITO透明导电薄膜有毒且价格昂贵.另一方面,当ITO用于涉及弯曲的应用中时,它易碎且易磨损或破裂。因此我

    氧化铈负载Cu-Ni催化剂制备及CO2加氢反应性能研究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文 献 综 述1.1 引言我国是世界第一稀土大国,大约是世界总储量的40%,除了储量大,而且还品种齐全,分布合理。在稀土化合物中,稀土氧化物由于独特的结构换热理化性质使得它得到广泛的应用。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二氧化铈CeO2,由于其良好的储存氧和氧传导的独特性能,它在催化、环境处理和能源方面具有广泛应用。而纳米级别的二氧化铈材料有区别于其他体积的二氧化铈性质,具有优良的光、化学性能,现已广泛应用于光催化剂、燃料电池、气体传感器、防腐涂层等方面。1.2 CeO2材料1.2.1 不同形貌的CeO2过去几十年中,人们已经合成了许多不同形貌的纳米CeO2,包括纳米微球、纳米棒、纳米立方体以及纳米管。合成形貌可控的纳米CeO2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固相法、液相法、气相法。1.2.2 制备

    CBAS复合陶瓷材料流延烧成特性研究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文 献 综 述 1引言 微波介质陶瓷(MWDC)是一种新型电子材料,作为滤波器、谐振器等核心微波元件广泛应用于现代移动通信、卫星广播、无线电遥控等领域。近年来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微波介质陶瓷为基础的微波电路元器件小型化、轻量化、集成化及高可靠性[1]。 在这种应用过程在,LTCC技术是使用最广泛的。目前研究的LTCC封装材料主要以微晶玻璃[17]、玻璃/陶瓷[2]两类体系为主。低温共烧陶瓷由陶瓷填充相和玻璃粉复合组成在选择陶瓷相要考虑微电子器件的对介电性能的要求,通常有氧化铝、莫来石、堇青石、钛酸钡、铁氧体等[6]。玻璃/陶瓷复合体系是借助低软化点玻璃,在低温实现玻璃复合陶瓷的烧结[3]。该复合材料体系由于在各项性能的可设计上具独到优势,因而成为研究热点之一[4]。多

    醇控合成各种MoS2三维结构及其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文 献 综 述 1. 前言 自从石墨烯被发现以来,类石墨烯材料二维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TMDs)由于无毒、无污染、低廉以及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催化和能源储存方面备受关注。作为TMDs家族中的一员,MoS2具有典型的六方结构,其层内以强化学键相连接,层与层之间以弱范德华力相结合。其弱的层间作用力有利于Li 的嵌入和迁移,而且Li 的嵌入不会带来体积的急剧膨胀,MoS2在Li离子的嵌入和脱出中,体积膨胀仅有103%,而SnO2、Fe3O4等氧化物超过200%,Si更是达到400%,这些都保证了MoS2作为高性能锂电池负极材料。另外,MoS2纳米片每层的边缘位置有很多不饱和的S原子,理论和实验证明,它们对于电催化制氢(HER)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研究也表明仅仅MoS2的边缘位置具有催化活性,其基面不具有催化性质。体相

    纳米纤维素的羧基含量对碳纳米管分散性能的影响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TEMPO氧化法制备出不同羧基含量的纳米纤维素(TOCNs),研究不同羧基含量的纳米纤维素对多壁碳纳米管(MWCNT)分散性的影响,探寻出纳米纤维素羧基含量对多壁碳纳米管分散规律,揭示纳米纤维素对多壁碳纳米管的分散机理。通过纳米纤维素对碳纳米管的分散性研究为制备出性能优异的纳米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化薄膜、水凝胶以及气凝胶提供理论依据。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一)纳米纤维素研究概况纤维素是由D-吡喃式葡萄糖基以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直链状高分子聚合物,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也是自然界分布最广含量最多的一种天然高分子。按纤维素的来源可分为动物纤维素和植物纤维素。动物纤维素包含细菌纤维素、被囊动物纤维(海鞘);植物纤维素包含木浆、棉花、剑麻、竹子等。纳米纤维素是指在

联系我们

加微信咨询

加QQ咨询

服务时间:09:00-23:50(周一至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