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文献综述网 > 搜索结果

    找到约1854个结果。

    秸秆不同的还田方式对土壤固碳减排的影响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1.本课题的意义 近年来生物炭在土壤改良污染物修复和固碳等方面受到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普遍关注遥特别是利用生物质废弃物制备生物炭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并能够实现碳封存和减缓气候变暖目的的管理策略。为此,本课题选择了从探究秸秆不同的还田方式对土壤固碳减排的影响入手,明确生物质炭的优势所在,讨论其在农业增产和增汇中的作用,提出我国开展农作物废弃物生物质炭转化与农业应用研究的建议。并展望了生物炭固碳减排作用的理论研究方向,为生物炭固碳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一定的借鉴。2.国内外研究概况 IPCC第五次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很大可能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有研究指出大气中20%的CO2、70%的CH4和90%的N2O来源于农业活动及其相关过程(姜勇等,2007)。固定土

    有机与常规种植模式下土壤固碳机制研究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课题背景及意义  土壤是全球碳循环重要的源和汇。IPCC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土壤具有缓解气候变化的能力。根据Lal等人[1-3]的统计,土壤有机碳库约占陆地总有机碳库的2/3,是大气碳库的2倍,土壤碳库的改变对气候变化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土壤有机碳固存的增加,不仅为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动提供充足的碳源,维持土壤良好的理化性质,同时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这无疑对粮食安全的保障与缓解全球变暖具有双重意义。  有机农业作为国际社会共识的具有环保理念的农业发展模式,有利于发挥减排作用,而且通过施入生物质和粪肥等有机投入品,实施保护地耕作、轮作等农业措施,起到固碳作用[4-5]。有机农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符合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环保理念。我国

    有机物施用对红壤有机碳和铁氧化物的影响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1研究意义 我国为保证农业生产中农作物产量,每年施入土壤中化肥总量逐年增加,但化肥利用率却逐年降低。因此,开展化肥替代技术,转变农作物对化肥的过度依赖的传统施肥方式迫在眉睫。众多研究表明有机物的施用部分替代化肥对作物肥料利用率有提升效果,但其内在机理却不甚清楚[1]。本研究通过对减量化肥施用不同有机物料下油菜红薯养分吸收及土壤学性质的分析[2],对有机肥提升肥料利用率的土壤学机制做一个初探,为实际解决有机肥替代化肥和改善红壤环境质量提出实验理论依据。 1.2 国内研究概况 姜铭北(2020)[3]等为了解有机物料施用对新垦低丘红壤酸度的影响,选择水稻秸秆、鸡粪、菜籽饼、紫云英、沼渣和生物质炭等6种常用的有机物料统一添加量为25 g·kg-1分别在湿润与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团聚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土壤团聚结构及其稳定状况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温室效应日益加剧,大气中CO2浓度也在不断升高,而CO2对土壤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对土壤团聚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可为研究温室效应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提供依据。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温室效应日益引起全球广泛关注,科学家也致力于研究温室效应引起的CO2浓度上升对土壤的影响。目前,在CO2浓度升高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具体在对土壤团聚结构稳定性影响方面的研究还甚少。(详见附件文献综述)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通过在近地表面空气中增加 CO2浓度的研究平台即FACE平台(Free Air Carbon-dioxide Enrichment),来模拟未来 CO2浓度增加的微生态环境,根据大气中植物冠层CO2实际浓度,由电脑控制系统

    高效产胞外多糖细菌的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本课题的的意义1筛选胞外多糖含量较高的菌株,寻找高产多糖菌的适宜的培养条件2为解决土壤问题所使用的微生物制剂提供所需的菌种国内外研究概况:在土壤团聚体的形成过程中,胶结物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是无机的、有机的或有机无机结合的。土壤无机胶体的组成和作用有很大影响,而有机胶结物质的形成与微生物数量、活性及其代谢产物和植物根系分泌物,有机质的输入等有关。许多菌丝体还可通过泌胶结物质-多糖类物质,使微团聚体粘结在一起,进而被菌丝体缠绕成稳定的大团聚体。Changey等通过在土壤中加入0.1%的葡萄糖培养后,发现微生物产生的胞外多糖能增加团聚体的稳定性。菌根菌丝体和其它根际微生物产生的有机化合物可使微团聚体进一步胶结成大团聚体。据Pojasak和Kay报

    洪泽湖湿地不同植被下土壤质地及不同粒级有机碳分析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土壤是个巨大的有机碳库其动态平衡直接影响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其固存与排放对温室气体含量、全球气候变化也有重要影响。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质量评价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中必须考虑的重要指标。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及控制过程,不仅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而且对土壤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变化作用研究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洪泽湖湿地四种样地土壤有机碳测定与研究,揭示有机碳含量与土壤颗粒间的内在联系,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并为提升土地生产力提供改进意见。同时,根据有机碳在生态恢复中的重大作用,对立地与有机碳之间进行相关性研究,为当地搭配合适的植被,利于将来的生态恢复与环境改善。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2土壤粒径分级土壤颗粒分级是指将大小不同的土粒分为若干组,使同组土粒的

    低效杉木林地土壤氮素的分布规律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意义: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杉科杉木属的一种常绿乔木,裸子植物,是中国特有的速生商品树种。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氮有着其独特的作用。当植物缺氮时,植物叶片会发黄,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当氮适量时,能促进植物生长并使植物叶片呈暗绿色。氮素对于植物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过多过少都不可行,所以我们要对土壤的氮素分布加以研究,希望及时了解土地氮素分布,对土地状况实时掌握。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它是继C、O、H之后的第四大元素。植物主要吸收氮的方式是吸收土壤中的无机氮。无机氮容易被植物吸收,但无机氮只占土壤全氮量的1%~2%。这些年来,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含氮化肥的大量应用,导致大气中的含氮化合物激增,氮循环改变,大气氮沉降激增。氮沉降的持续增加带来

    独立分散纳米硫化锰的液相平衡控制合成及表征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大家常说的纳米,其实就是一种新型材料,它的最初概念大概是在80年代初期由德国科学家Gleiter提出并首次应用惰性气体凝聚(IGC) 结合原位冷压成型法制备出了人工纳米晶体。其实所谓的纳米材料就是指再微观结构上在一方向上受纳米尺度1nm到100nm之间调制的各种固体和超细材料。纳米材料全都有很多的界面,其中晶界便高达15%~50%之多。这些特殊的结构使得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从而使其具有奇异的光学、化学、催化和超导性能等特性,让这种材料在轻工、航空、陶瓷、催化剂、化工、医药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纳米技术被说是这年代最具有价值的科研领域之一。近年来,有关纳米技术的研究大家都趋之若鹜。因为纳米粒子能够让材料发生奇异的变化,具有材料之前本不具

    不同种植模式对红壤碳组分的影响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本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应用前景等(列出主要参考文献)1.课题的意义: 土壤碳是影响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决定性因子,也是土壤中较为活跃的土壤组分,维持着土壤与大气之间的碳素平衡,并可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土壤碳是农田土壤肥力的核心,是作物高产稳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不同作物固碳不同的角度出发,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处理下对土壤碳组分(轻组碳组分、易氧化碳组分、水溶性碳组分、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对C:N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对土壤微生物C、N的影响。研究结果对深入认识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土壤碳组分的变化,促进红壤的有效利用有深刻意义。2.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有机种植模式与常规种植模式

    连作黄瓜导病型与抑病型土壤理化特征及生物学特征比较研究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1. 课题意义 在防控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作物枯萎病这一方面,土壤的性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通过对抑病型和导病型土壤理化性质性的探索和对比,找到从土壤性质角度上的预防黄瓜枯萎病的办法,减少农业生产经济损失。2. 国内外研究进展目前我校王世梅教授带领的团队已经做了香蕉和草莓抑病型和导病型土壤的形成机制的探索,本实验则对黄瓜的抑病型和导病型土壤特征进行初步的对比,寻找不同作物间抑病型和导病型土壤特征的差异和关联性。3. 应用前景目前因为尖孢镰刀菌引起的作物枯萎病带来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若能找到其中的抑病型土壤形成的机理。则可大面积推广,大幅度减少作物枯萎病的发生。对农业生产有着巨大的帮助。4. 参考文献李潮海, 王群, 郝四平. 土壤物理性质对土壤

联系我们

加微信咨询

加QQ咨询

服务时间:09:00-23:50(周一至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