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约1854个结果。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文 献 综 述 1.1前言 纳米ATO (锑掺杂二氧化锡)材料集中了ATO材料和纳米材料的优点,具有特异的光电性能,既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耐候性、稳定性和浅色透明性,又具有良好的减反射、抗辐射、红外吸收等功能,广泛应用于导电纤维、橡胶、塑料、涂料、电极材料、抗静电用导电填料、红外吸收隔热材料、半导体气敏以及湿敏元件等[1],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多功能透明导电材料。目前,能源短缺的形势日益困扰全球经济的发展,而在各类能源消耗中,建筑物采暖及空调能耗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门窗是太阳光能进入室内的重要通道 通过普通窗户的热损失有是经远红外线传递的,因此,减小红外辐射对窗户的节能尤为重要,纳米具有很好的光学透明性能,同时又是一种良好的热屏蔽材料,在
1. 研究目的与意义介绍了近年来纳米氧化镁粉体几种常用的制备工艺, 详细地讨论和分析了液相沉淀法、溶胶-凝胶法、醇盐水解法、气相法、固相法等工艺, 并比较了几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液相沉淀法由于原料廉价易得、工艺简单、产品性能稳定、环境污染少等特点使其成为最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纳米氧化镁制备技术。但团聚问题一直制约液相沉淀法的发展, 因此, 粒子团聚机理和防团聚的手段需进一步研究。同时指出, 乳化、微波、超声等新技术应引入到纳米氧化镁的制备工艺中来。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目前,日、美、德等国进行了纳米氧化镁的研究,其中日本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在80年代就己经推出了纳米氧化镁产品。日本宇部兴产公司以金属镁为原料,采用气相氧化技术,开发了纯度在99.95%以上,平均粒径为10nrn的高纯纳米氧化镁。产品分散性、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文 献 综 述金属-有机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简称MOFs)是一种具有永久孔洞结构的新颖晶体材料,其结构是由金属离子和多功能的有机配体在合适的溶剂中通过配位键自组装形成的[1]。与传统的无机多孔材料相比,MOFs具有超大的比表面积、可控的孔洞尺寸和可调的内表面性质等优势,这些鲜明的特点使其在气体储存和分离、药物载体、传感和催化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1-4]。近些年来,利用MOFs材料作为模板或者前驱体制备多孔金属氧化物成为研究的热点[5, 6]。由于MOFs材料结构和组成的特点,通过简单的烧结即可制备组分、形貌可调的多孔金属氧化物及其复合材料,许多新颖的多孔或中空材料应运而生。如,Lou等人[7, 8]采用普鲁士蓝作为模板制备了Fe2O3中空微盒以及系列复合材料(Fe2O3/SnO2, Fe2O3/SiO2, Fe2O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文 献 综 述 0引言 现代工业高速发展,液压设备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压力越来越高,而且工作条件愈来愈苛刻,尤其是高温的工况下,矿物质液压油易燃的特性暴露无遗。原先易燃的矿物质液压油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工业需求。矿物液压油从设备中泄露到附近的高温物体或被周围的明火引燃而引发火灾事故可以说屡见不鲜。用以取代易燃矿物油的抗燃液压液的研制成为了各国的液压液的研究重点[1]。 抗燃液压液的发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在民用工业中主要用于冶金、采矿、电厂、机械加工等行业接触或临近火源、热源的液压系统。为适应现代液压技术的发展,各种类型的抗燃液压液也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2]。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节约能源等方面的意识加强,50年代以水作抗燃液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氢氧化铝兼有阻燃、消烟、填充等多重功能,不会产生二次污染,能与多种物质产生协同阻燃效应,被广泛地应用于复合材料的阻燃添加剂,己成为用量最大的环保型无机阻燃剂。当氢氧化铝用作阻燃添加剂时,其含量和粒径对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有很大影响。为了达到一定的阻燃等级,通常氧氧化铝的添加量较大,当添加量一定时,粒度越细阻燃效果越好。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氧氧化铝粉体的阻燃效果,且在添加量增大时,降低粉体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超细化、纳米化是氢氧化铝阻燃剂发展的新趋势。但超细粉体的粒径很小,表面能高,很容易发生团聚,很难均匀地分散到高分子基体中;并且氧氧化铝粉体是典型的极性无机材料,与有机聚合物特别是非极性聚稀径的亲和性差,界面结合力小,从而导致材料
全文总字数:4818字1. 研究目的与意义物料破碎是指物料在外力的作用下,其几何形状由大变小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金属、非金属、化工矿物、水泥及建材等的社会需求日益扩大,需破碎的物料也迅速增加,因此对物料破碎理论的探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物料破碎理论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 100 多年的历史。有限元法 ( FEM) 被创立后,由于其解的唯一性和良好的精度,经过短暂的发展即被广泛的应用于实际工程。而颗粒离散元法的基本原理相对简单,由离散的细观颗粒随机组成的集体来表示连续的或非连续的材料,用简单的颗粒间的接触关系、相互作用关系来体现整体的材料性质,从而完成对物料破碎规律的研究。第一个基于离散元素法的多用途软件 EDEM 软件于2005年问世,利用其颗粒工厂技术,使我们能更加准确的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从土壤环境中分离筛选出高效产多糖细菌菌株,研究菌株生物学特性以及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预期结果不仅可以丰富产多糖细菌种质资源库、基因库,而且可以为进一步阐明细菌胞外多糖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微生物学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关于产胞外多糖细菌的菌种资源与分布,不少学者已经进行了研究。关于细菌多糖在土壤团聚体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不少人进行了研究和探讨。Lynch和Bragg(1985)进行了总结和概述:首先,多糖是由至少十个以上的单糖脱水缩合而成的,线性结构的多糖可以将土壤颗粒连接起来;其次,庞大的多糖结构中,含有大量的羟基基团,可以与土壤颗粒形成氢键;也有许多酸性基团,亦可以与土壤颗粒形成离子键。这两种结合力是团聚体内部的主要结合力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土壤团聚结构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温室效应不断发展,大气CO2浓度日益增加,由此影响植物生长的同时,究竟将对土壤、特别是土壤团聚结构组成产生如何影响?为此,通过模拟试验,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团聚结构组成的影响,对深入了解温室效应对土壤及植物影响具有重要意义。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温室效应及其影响是未来必须面对的严重问题,大气CO2浓度日益增加,首先将对植物生长产生一系列影响,这一方面已被许多研究所证明,然而,大气CO2浓度增加将对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产生什么影响?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通过在近地表面空气中增加 CO2浓度的研究平台即FACE平台(Free Air Carbon-dioxide Enrichment),来模拟未来 CO2浓度增加的微生态环境,根据大气中植物冠层CO2实际浓度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研究意义:人类生活在大自然的土地上,人类的活动、经济的发展也和人类所生活的土壤的环境息息相关。多种多样化的人类活动,如工业发展、生活活动、交通运输等,都会使土壤遭受到强烈的污染。重金属物质的排放、含磷元素的污染物超量排放,也都会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改变。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铜、铁、铝等元素和矿物质,又因为可变电荷表面固持磷的能力十分强,所以通常在生产中向土壤中施加大量的磷肥,才能保证农作物的高产量。但是,土壤中的磷含量增加的话,不仅会造成土壤和湖泊等生态系统磷的富营养化,同时使土壤表面电荷数量与分布及其理化性质也会发生较大变化,因此严重影响了重金属的次级吸附与解吸以及某些微量元素的供应。还有研究表明吸附磷酸盐后,土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文 献 综 述 0 前言 目前在全世界工业部门所使用的能源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最终以各种形式消耗在摩擦上。摩擦在工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吸引了一大批学者对摩擦进行研究。由此诞生了”摩擦学”这一新学科。在摩擦学领域,摩擦、磨损、润滑是其最重要的三个研究方向。 摩擦导致磨损,影响机械的正常运转,直至失效。磨损已成为机械零件失效的三大原(磨损、腐蚀和断裂)之一[1]。根据1969年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y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组织机构的定义,磨损是指由于表面的相对运动导致零件表面物质的持续损失 [2]。如何控制摩擦、减缓磨损、延长机件使用寿命一直是摩擦学竭力探索和解决的难题。摩擦与磨损是自然界存在的不可逆过程。摩擦是能量的转换,磨损是材料的损耗。摩擦、
加微信咨询
加QQ咨询
服务时间:09:00-23:50(周一至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