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详情-文献综述网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小吴山流域土壤的可蚀性特征研究开题报告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土壤可蚀性k是对某一特定土壤内在可蚀性的定量化描述,是土壤对侵蚀介质剥蚀和搬运的敏感性,是影响土壤流失的内在因素。K是定量研究土壤侵蚀的基础,是土壤侵蚀预报模型中的必要参数。对k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土壤机理和预测土壤侵蚀过程,还能对指导土壤侵蚀的防治工作、土地利用的评价等带来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室内测定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小吴山流域土壤抗蚀性特征。以研究区土壤的理化性质(砂粒、粉粒、粘粒、有机碳含量)为依据,运用EPIC模型来计算出了该流域的K值,从而形成该流域水土流失的k值分区图。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最早的土壤侵蚀实验是在1877~1895年间由德国土壤学家沃伦等人进行的。1917年,米勒教授自主建立了径流小区,用以研究土壤、坡度、作物对径流和侵蚀的影响,这是对土壤研究方向的一大进步。1926年,贝内特第一个认识到土壤的抗蚀性质随土壤的不同而变化,他研究测定了古巴的砖红壤,表明土壤侵蚀与sio2/r2o3之间有明显相关性。1940年,津格教授通过对土壤侵蚀量与地形因子相关性研究,建立了土壤侵蚀量与坡度、坡长之间的关系。1947年,布朗宁等通过加入土壤可蚀性因子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关系体系。1965年和smith提出了基于农耕地上片蚀和细沟侵蚀的估测方程。1971年,wischmeier、johnson和cross等人发展了用4种土壤特征值(质地、有机质含量、土壤结构和土壤渗透性)来估算土壤可蚀性的方法。这一方法最后发展成为广泛应用的通用流失方程式(usle)。式中,土壤可蚀性指标所表达的是各类土壤与标准小区(裸地)内单位侵蚀力产生土壤侵蚀量的比率。几十年来,不少研究者不断深化土壤抗蚀性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对土壤侵蚀评估和技术措施体系的应用。

二、国内研究现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

1、野外调查采集样品

由于土壤的不均匀性,在一个采样单元内任意选择若干点,把各点所采的土壤等量的均匀混合起来组成混合样品。混合样品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平均数,可以减少土壤差异,提高样品的代表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1.通过EPIC模型模拟作物生长,比一般公式的精确性高。

2利用了Aic/hifo软件、GPS和RS等技术,使实验数据更加精准。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