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题背景、依据和意义:
(1)选题背景
人工合成的塑料发明于19世纪末,比较著名的是改进型赛璐珞(Celluloid),最初用于制作电影胶片。可以说,塑料直接推进了电影技术的发展。进入20世纪,塑料产量快速攀升,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65年间,全世界生产的各类不可降解塑料有83亿吨(8.3times;1012千克)。根据统计,2016年,全世界塑料产量达到3.35亿吨,而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塑料生产大国,每年生产的塑料占全世界四分之一左右,单2017年生产的塑料制品就达到7515.54 万吨。
人们普遍存在这样的心理,就是对塑料垃圾,或者从更大的范围来说,是对垃圾,都觉得只要我把它扔了我看不见它了,就等于我把它处理了或者它消失了。这样的心态让人们觉得自己制造的垃圾消失了,这就导致了对垃圾问题的忽略;或者觉得已经妥善处理好属于自己的垃圾(其实大多数人做的仅仅将垃圾扔进某个垃圾桶,并且是在没有进行垃圾分类的前提下),地球上出现的垃圾与自身无关,导致了对垃圾问题的冷眼旁观。
实际上,不可见的存在更加需要我们发现和关注,如海洋中的“塑料烟雾”一样,人们往往以为海洋中只有可见的垃圾才是污染,认为海面上波光粼粼,没有任何垃圾漂浮着即是干净,但大多数人忽略的是漂浮在海面上的塑料垃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分解成微小的垃圾颗粒,它们对肉眼来说几乎不可见,这也让人类放松警惕,但实际上海面上垃圾的数量却变多了,这意味着海洋生物吞食垃圾的概率增大了。
再者从食物链的角度,塑料垃圾已进入海洋食物链,伴随着海洋生物进入人类的消费,即使体内有形的塑料可以在食用前被处理干净,但塑料中无形的毒素却早已深入动物的骨血,并通过各式各样的烹调方式,色香味俱全地被呈上我们的餐桌,深入人类的骨血。
作为观者,我发现只有在触及生死时,才更让人动容,更能引起人们的警惕。这其中的生死,包括着因可见的塑料垃圾而死的动物,也包括因不可见的塑料毒素而死的人类。
(2)选题依据
人类和塑料的关系可能比你想象得还要“亲密”。
除了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塑料制品,塑料还会降解成直径从0.1到5000微米不等的塑料微粒。这些微粒在陆地上随处可见,也被发现存在于河流、海洋甚至北极。
环保网站iBanPlastic列出的塑料污染最严重的十条淡水河流中,长江、黄河分列第二、第四名。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