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龙文化对比研究文献综述

 2023-11-24 05:11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与调研报告:(阐述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参考文献)

1. 课题研究背景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龙和dragon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但却因为误译而形成讹传,并一直沿用至今。在中华文化中,龙代表着光明和前途,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物,而英语中的dragon则是一个邪恶的怪物。在古希腊神话中,dragon就是一个恶魔,欧洲的许多神话和史诗如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和英国的《贝奥武夫》都把dragon描写为凶猛残暴的怪兽形象。在西方的一些影视作品中也是如此,比如前几年大热的《霍比特人》系列电影,开场就是一头名为史矛革的邪恶巨龙,摧毁了人类的村庄。可见,如果简单地把“龙”和dragon对应,则忽略了文化差异,会造成负面的心理效果。因此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用tiger代替dragon,就避免了dragon的负面暗示,而且传达了老虎强大有力的象征意义。同样,如果将“龙的传人”翻译为descendants of the dragon显然不妥,其文化形象没有得到传递,甚至适得其反。针对这种情况,学者们从多方面提出了对“龙”的改译方案,例如Chinese dragon,seraph,等等。关世杰和覃江分别从跨文化传播和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指出中国“龙”应该译为“long”或“lung”,这种直接音译的策略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形象和意义是有别于西方世界的。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以龙指代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自称真龙天子,帝陵叫做龙脉,终清一朝甚至把黄龙旗作为国旗。朝堂上的龙威严庄穆,而民间的龙喜庆吉祥。每逢端午佳节,中国人就会举办舞龙活动,而龙的形象少了一点威严,更多的是喜庆。现在龙的形象在民间随处可见,但在古代它们只能为皇家独享,皇帝的龙袍,宫殿,器物,不一而足。《山海经》最早记载龙的形象,而中国人也以龙的传人自居。可以说龙元素就是中华文化最鲜明的特色。

而如今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元素也逐渐走向世界。国际社会也习惯用龙的形象指代中国,这就不得不面对译名的问题。如果译成dragon,则对外展示的就是一个邪恶强大的形象,而如今某些人刻意炒作“中国威胁论”,这就正中他们下怀。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如何用龙来正确代表和平崛起的中国,以区别于西方的思维认知,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本课题尝试从这两方面对比来探索新时代下如何区别中西方龙文化的差异,从共性和个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龙的起源、发展、形象对比,来探索龙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区别。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