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伊曲康唑固体分散体的速释微丸的制备及体外评价文献综述

 2022-12-30 04:12

开题报告内容:

一、文献综述

口服给药是临床最常用的给药方式,具有顺应性好、给药方便、药品生产成本低等优点。但很多药物由于水溶性差,难以被胃肠道吸收,从而导致口服生物利用度低。据报道,大约 40% 的新化学实体均为水难溶性或水不溶性物质,且高达 50% 的药物因高疏水性而给制剂带来困难。

制备固体分散体,是提高难溶性药物溶出度和口服生物利用度的一种有效方法,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由著名的药剂学家 Sekiguchi 等首先提出。难溶性药物固体分散体是指药物以分子、无定形、微晶等状态均匀分散在某一固体载体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将药物制成固体分散体所采用的制剂技术称为固体分散技术。在药物固体分散体中,由于药物的高分散状态,且因常采用亲水性载体材料,增强了药物的可润湿性,因而可极大改善药物的溶出与吸收特性,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

传统的固体分散技术包括溶剂法、熔融法、溶剂-熔融法、研磨法、喷雾( 干燥) 法等。近年来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被用于制备固体分散体,包括热熔挤出技术、高压静电纺丝技术、流化床包衣技术、自乳化技术、液体灌装硬胶囊技术、微环境 pH 调控技术等。

固体分散体是指药物以分子形式、胶态形状、微晶或无定型状态分散在一种载体物质中所形成的药物。其特点之一可以使药物处于高度的分散状态; 亲水性强的载体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从而达到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目的; 而溶解性比较差的载体可以延缓或控制药物的释放。其次载体的包裹作用可以减弱或延缓药物的水解或者氧化,也可以将液体药物做成固体制剂。具体来说固体分散体是将药物高度分散在惰性载体中,以一种囊或者堆体形式存在,实验研究结果也表明,水溶性载体中的难溶性药物以分子分散体系形式存在,使得药物有效的溶解,溶出速度加快,利用度明显提高。

1.常规方法

1.1熔融法

把药物和载体先是混合均匀再加热至熔融状态,然后剧烈搅拌熔融物直至冷却成固体,然后把混合物固体放置一段时间,使其变脆易碎,如制备布洛芬固体分散体 。卡马西平-烟酰胺共结晶固体分散体采用熔融法制得。刘旭等在体外溶出的实验中,利用 X射线衍射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对卡马西平和烟酰胺在载体中的分散状态进行了鉴定。最后卡马西平和烟酰胺结合形成共结晶态,在载体中药物以分散态存在,但是在卡马西平固体分散体中,载体和药物以共熔态存在,形成微结晶状态。卡马西平-烟酰胺共结晶固体分散体的体外溶出结果明显优于卡马西平固体分散体。结论是共结晶固体分散体显著提高了药物的体外溶出度 。

1.2.溶剂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