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苯三酚基因毒杂质检测的方法学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03 10:02

基因毒性杂质(genotoxic impurity,GTI)是能引起DNA损伤,导致DNA突变,进而影响DNA的功能或改变其遗传特性,甚至引发癌症的一类有机杂质。

该类物质在较低水平即有可能损伤DNA,因而毒性较强,潜在风险大,近年来因为痕量GTI残留于药物中而导致的医疗事故偶有发生,强烈威胁了用药安全性。

对此,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ICH)、欧洲EMEA及美国FDA等机构陆续提出针对基因毒性杂质的相关策略及限度要求。

有些结构基团被确定具有较高的致癌性,如黄曲霉素类、N-亚硝基和烷基偶氮氧化物等,这类高效致突变致癌物被称为关注队列。

在缺少杂质安全性数据支撑时,为了区分出基因毒性杂质与普通杂质,各法规和指导原则提出运用警示结构的方法,将可能引起基因毒性的结构列入关注队列,含有这些基团的杂质通常被认为具有潜在基因毒性。

对于有明确基因毒性阈值的杂质,可以通过制定限度标准将暴露水平限定在安全范围内;对于有警示结构的潜在GTI,由于没有安全阈值数据支撑,无法确定限度标准,需要进行药学和毒理学评估。

但需要注意的是,含有警示结构的物质未必具有致癌性,而不含警示结构的物质也未必没有致癌性,皆需实验验证。

ICH中有关于评估和控制药物中DNA反应性(致突变)杂质以限制潜在的致癌风险的行业指南(M7),指南中提出毒理学关注阈值(TTC)概念,为无法确定阈值的GTI提供一个可接受的摄入水平。

基于TTC的方法通常是十分保守的,常通过50%肿瘤发生率剂量(TD50)简单线性外推得到十万分之一发生率的剂量,且运用的TD50来自最敏感物种和肿瘤发生的最敏感部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