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用耗材医保支付标准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22 07:12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医用耗材隶属于医疗器械,是指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使用的一次性卫生材料、植入介入材料等,即指医疗器械中除大型的医疗设备外的所有医疗器械。根据医用耗材的医学特性可以分为植入性耗材、介入类耗材、手术用耗材、护理耗材等;根据医用耗材价格水平的高低可以分为高值医用耗材和低值医用耗材;根据医用耗材的使用频率可以分为一次性使用医用耗材和可消毒后反复使用医用耗材。医用耗材的特点是品牌种类繁多、使用量大,是医院开展日常医疗护理工作的物质基础,医用耗材费用是医疗卫生费用的重要组成。

医保支付标准是医保支付管理的核心,其本质是对医保管理中医疗服务消费设定的补偿标准,通过与医药采购等相关政策衔接配合,对医疗服务的价格发挥市场调控引导作用,达到“发现市场真实价格、引导价格合理形成”的制度目标。严格意义上说,医保支付标准不是一个定价系统,而是一种补偿机制。医保支付标准是医保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医保政策科学有效运行的保证。

曾经,我国大型公立医院和医生的收入与其提供的服务数量直接挂钩,这种做法直接推高了药品、耗材和检查费用,造成了“看病贵”的问题。随着“天价药”事件的曝出,更是触动了公众的神经,药品价格屡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控制药品价格的不合理增长迫在眉睫。在药品费用受到广泛重视并逐渐得到控制的形势下,大家却未发觉高额的医用耗材费用正在悄然增加患者和医保基金的负担。据福建省医保中心的统计2019年前医用耗材费用已经占据了医保费用支出的三分之一;而一项于2019年发布的针对国内三甲医院手术费用的分析指出:手术耗材占据了64%,而手术费仅仅占到12%。由于医用耗材市场定价主体不唯一、各主体博弈力量大小不同等原因导致医用耗材价格居高不下。同时,在临床使用医用耗材的过程中,由于医生和患者双方所有的信息严重不对称,故而存在着诱导消费、过度医疗的现象,医用耗材存在使用过度的现象,导致医用耗材费用、医疗费用居高不下。此外,全国各个地区对医用耗材的医保结算政策并不相同,医用耗材医保报销比例也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地区既设定耗材的个人采用自付比例,同时还设定了不同材料的最高支付限额;而有些地区则只是设定了个人自付比例,并没有设定最高支付限额。在医用耗材费用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医用耗材医保支付标准与其配套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尤为重要。

由于医保支付标准是对医疗服务的价格发挥市场调控引导作用,达到“发现市场真实价格、引导价格合理形成”的制度目标。那么合理的医用耗材医保支付标准不仅可以通过合适的机制使市场自主发现合理价格,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同时也可以进一步管控医用耗材的品质,更好地对医用耗材进行管理控制。在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医用耗材价值评估标准、定价机制以及补偿标准。因此本文拟借鉴国际上制定医保支付标准的成熟经验,通过分析我国医用耗材现状对我国医用耗材医保支付标准提出相关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主要的研究方法是通过文献检索,仔细阅读并研究相关领域内文献研究,并利用我国药品医保支付标准制定的相关经验,再结合国际上典型国家或地区医用耗材医保支付标准制定的经验对医用耗材医保支付标准的机制提出建议。

三、文献综述(国内外情况)

1、国外研究现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