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GF重组蛋白疫苗的研制文献综述

 2023-01-31 10:01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立题依据:

1.课题背景

癌症,医学术语亦称恶性肿瘤,为由控制细胞生长增殖机制失常而引起的疾病。恶性肿瘤是由单个细胞在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缺失或失活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下发生改变而逐渐衍变。恶性肿瘤的生长依靠血管的供能,才得以继续恶性化。肿瘤的生长存在着两个阶段,即无血管的缓慢生长阶段和有血管的快速增殖阶段。前一阶段肿瘤细胞主要通过弥散来获得营养,这时肿瘤直径不会超过2-3mm,而新生的血管为肿瘤提供营养,带走肿瘤的代谢产物,为肿瘤生长创造有利条件。肿瘤通过产生促血管生长因子浓度上升和/或抑制因子浓度下降的方式,从而导致血管形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可与血管内皮细胞相应受体结合,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同时还可促进血管内物质的泄漏,为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肿瘤细胞的转移提供基质。大多数肿瘤细胞均高水平表达VEGF,而正常组织中仅肾、卵巢等少数脏器有较高水平的表达,因此VEGF是抗肿瘤血管治疗比较理想的靶部位。

M2是微基因药物实验室特有的抗原表位,能够激发机体产生较强的体液免疫反应,将VEGF与M2重组构建一个重组VEGF蛋白疫苗,并导入大肠杆菌中进行诱导表达,以此制备靶向血管的抗肿瘤疫苗。

2.课题意义

VEGF作为一种肿瘤生长因子,在肿瘤系统的发展过程中,机体往往获得了对其免疫耐受,是一种免疫原性较弱的组织分化抗原。因此直接用VEGF制成疫苗往往难以激发有效的免疫反应。因此如何增强其免疫原性,诱导机体的自体免疫反应,克服机体免疫耐受性来达到肿瘤免疫治疗的目的,就成为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了。传统方法,将VEGF偶联到一些具有免疫原性的分子上可以提高VEGF的免疫原性。但最大问题是这些毒素能引起表位抑制,当偶联着相同或相似的半抗原再次免疫动物时,载体分子对免疫反应产生了抑制效应。因此我们要解决一些自体抗原免疫原性弱的问题。

3.市场现状

目前以VEGF/VEGFR为靶向的抗肿瘤药物在临床实验中取得了较好的抗肿瘤效应,如抗VEGF或VEGFR的mAb,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可溶性的VEGFR(VEGFTrap)等。mAbAvastin与化疗药物联合虽然在临床治疗肿瘤中取得了成功。但mAb制备难度大、成本高、制剂昂贵而不能广泛、长期应用。重组蛋白作为一种大分子物质,其表面存在大量的抗原表位,经抗原提呈细胞加工提呈后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及体液免疫应答。基因重组方法获得的重组蛋白可大量生产,并易于商品化。

二.实验方案: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