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表位的分析和动物实验文献综述

 2023-01-31 10:01

开题报告内容:

1.立题依据

(一)研究背景

糖尿病是血中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血糖过高,出现糖尿,进而引起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临床上可出现多尿、烦渴、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重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或血管、神经等慢性并发症。本课题旨在针对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良或免疫应激引发的糖尿病。又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或青少年糖尿病,易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原因在于1型糖尿病病友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受到免疫破坏,是一种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以免疫性胰岛炎和选择性胰岛beta;细胞损伤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而数年前,一种特殊的蛋白----HSP60被发现能够关闭这种自身免疫应答。并且被寄予期望能够被开发成针对1型糖尿病发展的疫苗。在后期的研究中发现,对I型糖尿病产生作用的只是HSP中的一个小片段,既本课题关注的P277肽片段。

(二)课题意义

本课题旨在预测和鉴定新的抗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相关B表位,将P277肽中的P1段替换。从而消除P277肽P1段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安全隐患。并且保留其对于1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并能通过治疗糖尿病并发症,进一步促进糖尿病的治疗。

2.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计算机预测抗P277致动脉粥样硬化片段表位

B细胞表位预测是基于结构而预测的,其分为连续性的线性B细胞表位和不连续的空间构象表位[2]。而现有方法多只能预测连续的氨基酸残基构成线性B细胞表位,满足P277的表位预测需要。较好预测效果的方法有亲水性方案、可及性方案、抗原性方案、可塑性方案、电荷分布方案和二级结构预测方案6种。不过这些方法预测准确度均不高,需要新的方法。不过,目前B细胞表位预测的原理基于B细胞表位结构的实验研究而类似于唯象理论(Phenomenologicaltheory),方法大多是通过对蛋白亚序列理化性质或二级结构的计算,利用B细胞表位与上述理化特性或二级结构的相关性而达到预测目的[3,4]。以此为基础,借助在线数据库,对于已知肽片段按照设计方案进行预测。从而获得相关表位信息,即二级结构,表面特型和平均抗原指数等,综合得到最优势表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