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疼痛CCI模型的构建及评价文献综述

 2022-12-28 10:12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实验思路】

构建CCI大鼠疼痛模型,以机械痛阈值 (PMWT) 和热缩爪潜伏期(PTWL)为行为学指标,通过HE染色观测DRG和脊髓的组织病理改变对构建的CCI模型进行评价。

【实验背景】

疼痛是人们一生中经常遇到的不愉快感觉,它提供躯体受到威胁的警报信号,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一种特殊保护功能。另一方面,它又是各种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也是当今困扰人类健康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根据神经生理功能,疼痛可分为生理性疼痛和病理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神经系统损伤或异常引起的一种难以治疗的疼痛状态。

神经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多是由于机体受到机械损伤、病毒感染、神经毒素、炎症以及肿瘤浸润等造成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或功能障碍引起的疼痛。据最近问卷调查显示神经性疼痛的发病率在7-18%左右,发病时会产生刺痛、灼热痛等自发性疼痛以及痛觉异常、痛觉超敏等刺激诱发样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全球领先的制药与医疗保健顾问公司Decision Resources 报道,全球7大主要市场(美、日、法、德、意、英及西班牙)中疼痛治疗市场市值在380亿美元左右,其中200亿以上用于神经性疼痛的治疗。但是在治疗效果上,只有50%患者的疼痛症状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现有的治疗方法有以下两类:

(一)药物治疗:

用药物治疗神经性疼痛时应该根据每一个病人的基本发病机制进行选择。用于治疗慢性神经性疼痛的药物主要有抗惊厥药、三环类抗抑郁药、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拮抗剂、离子通道阻滞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局部麻醉剂、辣椒素受体阻滞剂、抗高血压药、吗啡类药物和GABA受体激动剂等。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类型药物,如加巴喷丁和抗肿瘤药等。

(二)神经调节术:

通过在硬膜外腔或大脑皮层放置电极刺激脊髓或大脑运动皮层的神经调节方法已逐渐被广泛用于治疗顽固性中枢和外周神经性疼痛。这种方法的原理是通过电极适当地刺激能产生疼痛的目标神经,从而产生麻木样的感觉来覆盖疼痛区域,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