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总苷在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中的药效学研究一、研究目的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的慢性肠道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慢性的、易复发的疾病。
近年来,我国炎症性肠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IB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所以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针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方案主要局限于非特异性的对症治疗。
在临床上IBD的治疗主要药物是抗炎类药物(糖皮质激素、5-ASA),生物制剂(英夫利昔单抗)和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等,但是长时间应用该类药物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且容易复发 [1],最终发展成为结肠癌的几率逐年升高,因此探索发现特异性的治疗炎症性肠炎的靶标以及安全用药策略就成为了目前亟需解决的难点。
目前的研究认为UC可能与一系列的易感基因、环境因素及免疫反应异常有关,其中免疫异常倍受重视。
已证实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在U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而细胞因子又受核因子 -KB (nuclearfactorKB,NF-KB)的调控。
在UC中,NFKB可被诱导激活,调节炎症递质 的产量,进而导致UC黏膜损伤,因此NFKB在UC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起枢纽作用。
阻断NFKB与其相应的靶基因的结合,进而减少或消除细胞因子的产生已成为目前治疗UC的一个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潜在的应用价值[3]。
中药是我国特有的医药资源,许多中药都对IBD具有一定的疗效,而在其中发挥作用的大多都是其中的一些单体成分。
这些中药单体能通过调节细胞分泌的炎性因子以及信号传导通路来缓解IBD严重程度。
目前大多数中药单体在抗炎和免疫调节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研究中药单体的调节免疫机制和抗炎的具体机制是很有必要的,这对进一步阐明中药的药理作用具有很大的帮助。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