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MS/MS法测定人尿液中伏立康唑及其应用文献综述

 2022-12-30 04:12

一.课题背景

近十年来深部真菌感染发病率持续上升,并已成为导致全球感染性疾病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侵袭性真菌感染主要由条件致病真菌,如念珠菌属和曲霉属所致。此前用于抗真菌的药物的抗菌谱有限,有的具有严重的毒性且易产生耐药菌,其中一些尚无口服和静脉注射制剂。三唑类药物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安全性良好,但抗菌谱较窄。氟康唑对白色念珠菌和新生隐球菌的抗菌活性最强;伊曲康唑有抗曲霉菌属活性,且有较高的抗耐氟康唑念珠菌(白色念珠菌除外)活性。

伏立康唑是合成的第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效力强的特点,对多种条件性真菌和地方流行性真菌均具有抗菌活性,尤其对急性侵入性曲霉菌、耐氟康唑的严重侵入性念珠菌(克鲁斯念珠菌)、抗侵入性曲霉菌、食道球菌、足分支霉菌属和镰孢菌属有很好的抗菌活性。2002年5月已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由侵入性曲霉菌、足分支霉菌属和镰孢菌属引起的真菌感染。伏立康唑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真菌中由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介导的14alpha;-甾醇去甲基化作用,从而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由于伏立康唑的溶解性问题,现市售的注射剂是以硫代丁基醚beta;-环糊精钠(SBECD)为赋形剂,根据说明书显示,SBECD重复给药主要影响尿道上皮细胞空泡形成以及激活肝脏和肺内巨噬细胞,但基因毒性和生殖毒性显示其对人类无特殊的危害,因此尚未进行SBECD致癌性的研究。SBECD中有一种杂质为烷基化诱变剂,有证据表明其对啮齿类动物有致癌性,因此这种杂质对人体可能也有致癌的风险。所以应当认为这种杂质对人体也有致癌的可能性。

HCP002为伏立康唑的磷酸酯衍生物的钠盐,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HCP002在体内可以迅速分解为伏立康唑,最终在体内以伏立康唑形式发挥抗真菌作用。将伏立康唑制成HCP002后,提高了药物的水溶性,减少了赋形剂对用药安全造成的风险,并有望进一步减少不良反应。

二.要解决的问题

1.探索静脉滴注注射伏立康唑后,尿液中伏立康唑的累积排泄量、累积排泄率和肾清除率。

2.评价注射用伏立康唑单次静脉滴注给药后伏立康唑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3.比较等摩尔剂量的注射用HCP002与注射用伏立康唑在健康人体的尿药排泄特征。

三.分析方法的确证

尿液中伏立康唑浓度由检测单位采用LC-MS/MS法进行检测。严格遵循有关要求进行充分确证,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生物样本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进行方法学考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