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依据:先天性免疫反应是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首道防线,而巨噬细胞是先天性免疫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1]。
根据机体和微环境的变化,巨噬细胞可以极化为特定的功能表型,其通常被描述为经典活化的巨噬细胞(M1型)和交替活化的巨噬细胞(M2型)[2]。
在脂多糖(LPS)或LPS与干扰素(IFN)-gamma;共同刺激下,巨噬细胞会极化为M1型,其表面标记物有:CD11c,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CD68等[3]。
M1型巨噬细胞能够分泌白细胞介素(IL)-1beta;,IL-6,TNF-alpha;等细胞因子,在对微生物的炎症反应和宿主免疫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4]。
M1型巨噬细胞的过度激活也会引起正常组织的炎症损伤。
相反,由IL-4,IL-13,糖皮质激素,IL-10和免疫球蛋白复合物/ Toll样受体配体诱导的M2型巨噬细胞,其特点为高表达包括Arg1,Ym1和Fizz1等免疫调节蛋白,有助于调节血管生成,组织重塑和伤口愈合[5]。
炎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损伤性疾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UC)是IBD的两种主要形式,其特征在于结肠损伤和不可逆的肠功能障碍[6]。
M1型巨噬细胞的抑制剂被认为是潜在的治疗剂,因为M1巨噬细胞可以产生与IBD发病相关的促炎细胞因子[7]。
总之,M1型相关炎症因子对炎性疾病有显着的促进作用,阻断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被认为是有效治疗炎症性疾病的潜在治疗方法[8]。
通过研究黄酮类化合物LZ205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为探究LZ205发挥抗炎作用提供依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