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抗栓患者普外科手术围手术期的抗栓治疗管理综述摘要: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心血管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瓣膜置换术后、房颤、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等患者的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在临床上愈发受到关注和重视[1],因而服用抗血栓药物(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也越来越多。
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还会在服药期间因为其他疾病需要经行外科手术治疗,而抗血栓药物由于对凝血系统和血小板功能的抑制作用,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外科手术术中术后的出血风险增加,或是造成血栓栓塞事件发生。
因为围手术期血栓栓塞事件和出血风险的矛盾仍存在一定争议,并且部分临床医生可能存在经验性治疗的情况,所以为了保障患者治疗过程的安全有效,本文查阅国内外相关指南、专家共识和文献等,主要针对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对正在接受抗血栓栓塞治疗患者在普外科围手术期合适的管理方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围手术期管理,抗凝药,抗血小板药,桥接药物 前言:指围手术期是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直至基本康复 ,包含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具体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直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这段时间长短不一。
因此抗血栓药物的管理应当涵盖围术期的整个阶段,包括术前是否需要停用抗栓药药,停药后是否需要桥接治疗,桥接治疗要用何种药物,对于停用者术后何时恢复用药等一系列问题。
而其中的是否则需要临床医生对患者血栓栓塞风险以及出血风险进行动态的、全方位评价,只有完善的风险评价才能更好的制定患者围手术期抗栓治疗管理方案。
正文:1. 围手术期血栓栓塞风险和出血风险的评估对于正在长期服用抗栓药物的患者,由于该类药物会导致患者凝血功能异常,贸然进行普外科手术操作可能会让患者承担较大的术中或术后出血风险;但突然停药,则可能会增加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
因此,必须要一套有效可行的评估方案来对抗栓药物围术期管理进行指导。
而在评估之前,必须尽可能的掌握患者所服用的抗栓药物种类、用法用量、服用时长以及最近一次的服用时间,并了解患者是否还服用其他能影响抗栓药效的其他药物,同时记录患者详细病史,这些对患者围手术期抗栓药物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对于正在经行抗凝治疗的患者,国内指南推荐根据手术类型评估出血风险决定是否需要术前停用抗凝药物:低出血风险手术的患者,可以继续抗凝治疗;非低出血风险的手术患者,术前应暂停抗凝药物。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