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2288菌株产抗菌代谢产物发酵条件的优化文献综述

 2023-01-02 05:01

课题名称 铜绿假单胞菌2288菌株产抗菌代谢产物发酵条件的优化 课题性质 基础研究应用课题设计型调研综述理论研究一、课题背景铜绿假单胞菌(PA)能产生多种活性代谢产物抑制其它微生物。

有文献报道,PA产生绿脓菌素,或吩嗪类物质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其代谢产物种类多种多样,广泛应用于农业及医学领域。

课题计划进行PA抑制其它微生物的试验,进行大规模发酵,通过优化设计,运用药学、化学方法(如层析分离及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将各种抑菌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质谱、核磁共振(碳谱氢谱)对其结构进行鉴定;通过体内外抑菌试验,如腹膜炎及败血症模型建立观察提取物的药理作用,毒理作用等,预期将分离出多种化合物单体,开发出相应临床制剂,为临床各种感染提供新的治疗途径。

因铜绿假单胞菌及其发酵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本课题通过探索铜绿假单胞菌产生抗菌物质的最佳培养发酵条件,富集具有良好抗菌活性的发酵产物。

二、研究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和管碟法,分别从碳源、氮源、无机盐的种类来探索铜绿假单胞菌产生抗菌物质的最佳培养基组分;再从接种量、PH、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来探索培养铜绿假单胞菌产生抗菌物质的最佳发酵条件,具体流程如下:1. 种子液的制备2. 铜绿假单胞菌无菌发酵滤液的制备3. 抑菌活性测定4. 培养基组分的选择4.1 基础培养基4.2 碳源的选择4.3 氮源的选择4.4无机盐的选择5.发酵条件的优化5.1 接种量的选择5.2 初始PH的选择5.3 发酵时间的选择5.4 发酵温度的选择三、文献综述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在低浓度下就能选择性地抑制某些生物生命活动。

抗生素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

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培养皿中培养细菌时,发现从空气中偶然落在培养基上的青霉菌长出的菌落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他认为是青霉菌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分泌到培养基里抑制了细菌的生长。

这种化学物质便是最先发现的抗生素--青霉素;1936年,磺胺的临床应用开创了现代抗微生物化疗的新纪元;1944年在新泽西大学分离出来第二种抗生素链霉素,它有效治愈了可怕的传染病--结核;1947年出现氯霉素,它主要针对痢疾、炭疽病菌,治疗轻度感染;1948年四环素出现,这是最早的广谱抗生素;1956年礼来公司发明了万古霉素,它被称为抗生素的最后武器,因为它对G 细菌细胞壁、细胞膜和RNA有三重杀菌机制,不易诱导细菌对其产生耐药。

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科学家已经发现了近万种抗生素。

后来人们发现,抗生素并不是都能抑制微生物生长,有些是能够抑制寄生虫的,有的能够除草,有的可以用来治疗心血管病,还有的可以抑制人体的免疫反应,用于器官移植手术。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