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1 免疫增强剂在我院使用情况统计分析的目的
免疫缺陷病一般包括原发性的免疫缺陷病和继发性的免疫缺陷病,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较少见,通常与遗传相关,可分为体液免疫缺陷、细胞免疫缺陷以及体液免疫缺陷和细胞免疫缺陷联合性的免疫缺陷病。继发性免疫缺陷一般是由后天因素引起的免疫障碍,常继发于感染、恶性肿瘤、营养不良、脾切除等。因此着眼于调整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增强自身免疫力,免疫增强剂成为应用医学目前研究领的热点之一。
免疫增强剂即免疫佐剂,非特异性的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近年来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肿瘤科(作为一类重要的生物化疗药物,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使用免疫增强剂,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保护化疗和放疗过程中受损的骨髓细胞和免疫细胞,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办公室在2009 年的调查研究得出:免疫增强剂占抗肿瘤用药总金额的27%,使用费用较高)、感染科以及ICU,同时还常用于免疫功能低下及抵抗力较差的老年人和儿童、一些常见的慢性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体质以及虚弱、营养不良的患者,免疫增强剂与抗生素联用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或慢性阻塞性肺病, 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能明显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作次数及发病的严重程度, 并可缩短住院时间,对于继发性的免疫缺陷或免疫障碍有着举足轻重的临床意义。随着国内外对免疫增强剂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新的免疫增强剂不断发现,对其安全性、稳定性、有效性以及对其机理的探讨不断深入和研究,临床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因此本文的目的旨在通过统计分析我院免疫增强剂的使用情况,包括免疫增强剂的销售金额、金额排序、药物使用频度、药物利用指数、DDC值等来系统性评价免疫增强剂的使用合理性, 以期对临床合理使用免疫增强剂提供参考和依据,以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 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1.2 免疫增强剂在我院使用情况统计分析的意义
免疫增强剂种类较多,分类复杂,按作用将免疫增强剂分为:贮存性免疫增强剂(通过保护疫苗抗原, 从而延长抗原在机体内的存留时间,因此对机体形成持续的免疫刺激以及维持较高效的免疫应答)和中枢性免疫佐剂(对免疫系统的活性细胞呈现直接刺激或激活作用);按其来源和组成可分为五类:矿物质类(如硒、铝盐)、中草药制剂(香菇多糖、参芪)、微生物制剂(甘露聚糖肽、乌苯美司)、生物制剂(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剂、胸腺五肽、干扰素)、化学合成小分子(匹多莫德、咪喹莫特)。目前我院常用的有:生物制剂(欣吉尔注射剂、干扰素alpha;-1b针、胸腺五肽注射剂、胸腺法新注射剂、核糖核酸注射剂、核糖核酸针、小牛脾提取物注射剂、脾多肽注射剂、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剂、重组人白介素-II注射剂、人免疫球蛋白注射剂)、微生物制剂(甘露聚糖肽注射剂、乌苯美司胶囊、乌苯美司片)、中草药制剂(参芪扶正注射剂 、香菇多糖注射剂、施保利通片)及化学合成小分子(匹多莫德片)。
正因为免疫增强剂种类、成分、作用机理及其复杂,且随着公众和临床工作者及研究者健康意识以及医疗知识的日益增强, 免疫增强剂在医疗、保健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也因此免疫增强剂成为当代免疫学研究的热点。与此同时,随着免疫增强剂使用越来越广泛,有文献报道称免疫增强剂的使用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并且多数免疫增强剂的用药指征较模糊,用药指南及用药方案尚无国家标准和规范,临床疗效也不易确切的评估,如何正确合理应用成为医师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盲目且不恰当地使用免疫增强剂就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不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同时还会造成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所以,比较确切的了解免疫增强剂在医院的使用情况有着非常大的临床意义。
2. 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
2.1 研究或解决的问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