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
唇形科鼠尾草属(Salvia)植物,在全球约有1000种,中国约有84种,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尤以中国西南地区为多。该属植物具有抗炎、降血糖、抑菌、保肝、抗肿瘤、抗氧化等药理活性,极具药用价值,是药用植物的一个重要类群,在中、藏医临床应用历来已久。如弧隔鼠尾草亚属植物甘西鼠尾草(Salvia przewalskii Maxim), 又名大紫丹参、紫丹参、甘肃丹参、秦红艽,为常用中药丹参的同属植物,作为区域性药材, 药用历史久远, 已经在我国11个省区作为正品丹参的替代品流通使用。
目前对该属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脂溶性部分,然而在中医传统用药方法使用本属植物的水煎剂,即它的水溶性成分,所以研究本属植物的水溶性成分意义重大。本属的水溶性成分主要由一类特殊的缩酚酸类化合物组成,这类成分除了颇具分类学价值外还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如具有抗血小板聚合、抗氧化、抗肿瘤及抗HIV等作用。
- 研究现状
鼠尾草属植物药用种类之多、药效范围之广是比较突出的,民间就有10多种植物的根作丹参的代用品。如甘西鼠尾草作为中药材丹参的替代品,含有两类主要有效成分,一类是水溶性的酚酸类,如丹酚酸B;另一类是脂溶性的丹参酮类。其中云南丽江产甘西鼠尾草根甲醇提取物中分得原儿茶醛(protocatechualdehyde)、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紫草酸(lithospermic acid)、紫草酸B(lithospermic acid B,丹酚酸B)、迷迭香酸甲酯(methyl rosmarinate),以及3个紫草酸B的甲酯化衍生物,即紫草酸 B二甲酯(dimetbyl lithospermate B)、9Prime;-紫草酸B单甲酯(9Prime;-methyl lithospermate B)、9′Prime;-紫草酸B甲单酯(9′Prime;-methyl lithospermate B ),以及R-( )-beta;-D-(3,4-二羟基苯基 )- 乳酸(R-( )-beta;-D-(3,4-dihydroxyphenyl)-lactic acid)。
张林东等应用柱切换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实现了鼠尾草属植物中水溶性和脂溶性化学成分在不同色谱柱上的分析。柱切换色谱技术又称多维色谱技术或色谱联用技术,是在普通的装置中接入一个切换阀,使不同流路之间相互切换从而实现分离分析的目的,具有在线净化浓缩样品简化样品预处理等优点,在农药残留监测、环境保护等领域内得到广泛应用,而中药化学成分分析领域应用较少,故把此技术应用于道地中药的质量控制以及中药材替代品的寻找和质量控制有一定意义。实验中,选定色谱条件对丹参、云南鼠尾草、甘西鼠尾草、栗色鼠尾草中成分定量,结果显示在:4种水溶性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原儿茶酸、咖啡酸)除咖啡酸外,含有量均为丹参 >云南鼠尾草 >甘西鼠尾草 > 栗色鼠尾草,云南鼠尾草中部分水溶性成分含有量与丹参药材相当,3种脂溶性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含有量云南鼠尾草除丹参酮Ⅰ高于丹参外,另外两组分含有量相当,甘西鼠尾草和栗色鼠尾草三组分均远高于丹参药材,因此得出云南鼠尾草可作为丹参替代药材使用,甘西鼠尾草和栗色鼠尾草在作为丹参药材使用时应选择性的与其他中药材配伍使用(本实验仅对采集样品进行分析,中药材受采集时间、生长环境等影响,其有效成分会存在差异,故不同样品结果可能有差异)。
- 拟研究的问题及目的意义
1. 探索酚酸类成分的分布规律及其分类学价值;
2. 分离纯化鼠尾草属的酚酸类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
3. 为进一步阐明鼠尾草属植物药理活性的物质基础积累药理研究资料,为合理利用其药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 研究手段
将预先处理过的鼠尾草根及根茎用95%乙醇浸提一夜,过滤浓缩得浸膏1,加水溶解,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不同极性部分,之后浓缩得浸膏2,再经过大孔树脂、硅胶柱等等色谱分离方法,反复分离纯化。
鼠尾草
darr;—————→预先处理(除去泥沙等杂质)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