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柏皮汤防治黄疸型肝炎的分子机制初探文献综述

 2023-01-14 08:01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研究背景:

黄疸是一种常见临床病证,常见于多种肝脏和胆道疾病中,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其有阳黄、阴黄之分,阳黄以湿热为主。黄疸性肝炎就是由于肝炎病毒使肝细胞破坏、肝组织破坏重构、胆小管阻塞,导致血中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所引起的皮肤、黏膜和眼球巩膜等部份发黄的症状。通常,血液的胆红素浓度高于2-3mg/dL时,这些部份便会出现肉眼可辨别的颜色。

病毒性肝炎出现这种黄疸现象,原因主要是由于肝炎病毒侵犯肝脏,并在肝细胞内复制.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作用下,一起损害肝细胞,使肝细胞水肿、破坏使肝脏组织发生炎性浸润,充血、水肿、渗出、肝细胞变性和坏死等一系列变化。这样就影响了肝组织的正常状态和结构,损害了肝脏的胆红素代谢的各种功能,使胆红素不能从胆道系统正常的排出而进入血液,胆红素随血液运行到身体各个脏器,则各脏器均可被染成黄色。这种胆红素是一种黄色的色素,与弹性硬蛋白的组织结合最紧密,因此,含有丰富弹性硬蛋白的巩膜、皮肤最易显出黄色,而黄染消退也较其它组织缓慢。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急性黄疸型肝炎,它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一个类型,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栀子柏皮汤是中医治疗黄疸的常用方剂,始记于《伤寒论阳明篇》: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用于湿热发黄、热重于湿之阳黄症的治疗。方中栀子长于清利下焦肝胆湿热,黄柏有清泻下焦湿热之效,甘草调和诸药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栀子具有解热、保肝利胆和抗菌消炎等作用,黄柏具有保肝和增强免疫力等作用,甘草具有保肝、降脂、抗炎等作用。课题组前期研究也证实栀子柏皮汤具有明显的保肝利胆作用。本实验通过复制黄疸症黄疸大鼠模型,观察栀子柏皮汤对大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胆汁酸(TBA)以及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表达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其退黄作用机制,通过p38MAPK_IkappaB_NFkappaB信号通路。细胞核因子酉乙蛋白(NF-kappa;B)是一种由两个Rel蛋白单体组成的二聚物转录因子。它能够调控一系列参与细胞生理活动的基因,这些基因参与先天性和习得性免疫,炎症,应激,淋巴形成等生理活动。NF-kappa;B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主通路中,NF-kappa;B/Rel蛋白与Ikappa;B蛋白反应并去活。

采用以异硫氰酸苯酯(APIT)灌胃诱导大鼠黄疸型肝损伤基础上,同时结合高温高湿的环境因素、高糖高脂的饮食因素的方法,复制大鼠模型,施以栀子柏皮汤低、中、高剂量(2.0,4.0,8.0gkg-1)治疗,观察大鼠的一般生物学状态,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肝组织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光镜下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此外,检测肝炎相关指标,和炎症信号通路,发现药物防治黄疸型肝炎的分子机制。

造模方法:

将56只SD大鼠随机分7组,每组8只,即正常组、湿热模型组、黄疸症模型组、阳性药组、栀子柏皮汤低剂量组、栀子柏皮汤中剂量组和栀子柏皮汤高剂量组。复制黄疸症黄疸动物模型:湿热证造模共21天,从第8天起,治疗组和阳性给药组施以给药共14天,黄疸造模48h,取材1天,共计24天。具体造模方法:正常组每天予自来水20mL.kg-1灌胃,湿热模型组、黄疸症模型组、阳性药组、栀子柏皮汤低、中、高剂量组置于湿热造模箱内(造模箱内温度28℃~32℃,相对湿度RHge;95%),每天上午喂饲1:0.5的50%葡萄糖和花生油混合液20mL.kg-1;第8天起,阳性药组每天下午给予茵栀黄颗粒3.0g.kg-1灌胃,栀子柏皮汤低、中、高剂量组施以栀子柏皮汤(浓度分别为2.0,4.0,8.0g.kg-1)20mL.kg-1灌胃;第22天,模型组、阳性药组、栀子柏皮汤低、中、高剂量组均给予0.5%的APIT灌胃一次(将APIT溶于花生油中)。实验期间,各组均自由饮食饮水。

测定指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