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新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文献综述

 2023-01-14 08:01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面对恶性肿瘤难治愈的现状,越来越多的研究针对肿瘤进行。目前临床上对肿瘤的治疗以化学治疗为主,因而开发抗肿瘤活性好,毒副作用小的抗肿瘤药物一直是药物化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蛋白激酶在细胞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多种有丝分裂激酶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多种肿瘤细胞高表达,其抑制剂对正常细胞毒副作用小,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高。

高选择性的激酶抑制剂作为药物开发的先导化合物,其毒副作用较低,有利于提高药物后期开发的成功率,另外,它也可以作为潜在的小分子探针用于研究激酶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因此,各大制药公司已投入巨资研发高选择性的激酶抑制剂。针对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激酶进行新药研究已经广泛开展,多种结构类型的激酶抑制剂已经被开发出来,许多小分子抑制剂已经进入临床研究阶段,10多个激酶抑制剂已经上市。

Polo样激酶(Polo-like kinases, PLKs)是一类结构高度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目前已知在人体细胞中存在5种亚型,各亚型的结构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均由一个含PBD区域(Polo-box domain)的C端组成。该PBD区域一般由两个Polo box组成,含有可结合磷酸肽的序列,对激酶催化活性的开启与关闭起调节作用:当PBD和激酶区域结合时会阻断底物与激酶区作用;当PBD和磷酸化底物结合时,激酶区域便被释放出来与底物作用,从而启动Plk的下行调节作用。

在人类PLK家族的所有成员中,对PLK1的研究最为透彻,研究表明,PLK1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在有丝分裂M期达到峰值,并在有丝分裂的启动、中心体成熟、纺锤体分离、分裂中期至后期的过度、有丝分裂的结束和胞质分离的启动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多项研究表明,PLK1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联系。首先,在人类80%的肿瘤类型中,PLK1存在过度表达现象,而在正常组织(除胎盘、脾、卵巢、睾丸等生长增殖较快的细胞外)中,该激酶很少表达。临床治疗中,该激酶的过度表达是多种肿瘤不良预后的标志之一。第二,PLK1的组成性活化可诱导NIH3T3成纤维细胞的恶性转化,将其移植入裸鼠体内可诱导肿瘤形成。第三,PLK1磷酸化p53,使后者丧失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第四,大量实验表明,将肿瘤细胞中PLK1敲除以后,能造成肿瘤细胞双极纺锤体形成受阻,生长抑制,有丝分裂停滞于G2/M期甚至凋亡;而对于正常细胞,敲除PLK1后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细胞周期受阻和生长抑制。第五,体内实验显示抑制PLK1活性可以抑制鼠肿瘤移植模型中肿瘤的生成和增殖。

可见,PLK1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其进行抑制具有优越的抗肿瘤效果。以PLK1为靶标进行抗肿瘤药物研究,是发现选择性高、副作用小的抗肿瘤药物的一条有效途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