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栓塞性脑缺血模型的建立文献综述

 2023-01-28 10:01

1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脑卒中, 俗称中风, 是以脑循环血流量减少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和脑梗塞等。其中脑血栓的发病占全部中风病人比例的一半, 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 一旦发病后, 给病人造成巨大的痛苦, 给家人和社会也造成很大的负担, 该病致残率较高, 患者生活质量也明显下降。因此对于脑血栓病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至关重要, 而且目前尚缺乏能快速评价溶栓药疗效并与临床接近的实验动物模型。为更好的研究脑血栓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变化及溶栓治疗的疗效,开发与人类疾病相似的动物模型对研究发病机制和药物开发具有重大意义。血栓栓塞性脑缺血模型行为障碍和脑梗死体积较为恒定,操作简便,缺血效果可靠,梗死部位恒定与其他模型比较与人类脑缺血发作更为接近,用于药物作用评价更为准确,开发本模型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

2.1动物模型动物的选择[3]

为了更好地开展脑缺血的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人们选择猫、狗、兔、猪、灵长类、大鼠、小鼠的多种动物建立了各具特点的多种脑缺血模型,分别模拟了不同的临床病理过程。对于实验动物的选择,近年来逐渐重视选用啮齿类动物。大鼠因价格低廉,品种纯化, 脑血管解剖变异小、脑血管解剖及生理接近人类、动物存活时间长, 能进行脑缺血病理过程的研究、血管损伤部位恒定, 实验重复性好有系列的生理、药理、生化方面的实验资料可供比较分析等优点, 所以被广泛地用作脑血栓研究对象

2.2脑血栓动物模型制备方法[4,5]

2.2.1线栓法

大鼠颈动脉内放置异物线栓, 造成动脉内膜损伤, 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 激活凝血系统, 促血小板凝集、释放一系列活性物质, 阻塞血管致血栓形成

此模型无需开颅,创伤小,制作的模型病变一致、重复性好,形成的脑梗死范围大小的差异较小,且缺血部位恒定。此外,栓线闭塞后不引起血压、血气和体温的异常变化,不影响缺血后脑水肿和颅内压病理变化的自然过程等,且没有因颅内操作致脑损伤而混淆结果。适用于药效的评价及脑缺血-再灌注多方面的研究,是目前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理想方法。但线栓法对插线的直径、插人的深度要求较为严格。老龄大鼠因血管迂曲、僵硬、血管脆性太, 插线过程中更易导致血管破裂, 不适合老龄鼠脑梗死病理生理的研究。

2.2.2自体血栓注入法[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