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概况及意义
1.研究背景:
三七总皂苷(total saponins of panax notoginseng,PNS)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根部提取的生理活性成分,其中主要含有人参二醇型皂甙Rb1、人参三醇型皂甙Rg1、三七皂甙R1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三七总皂苷具有扩张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血小板凝集,延长凝血时间,降血脂,清除自由基,抗炎,抗氧化等药理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以三七总皂苷为原料制成的血栓通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冻干)、血塞通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冻干)是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活血祛瘀的中成药。作为国家基本药物,较同功效药物三七总皂苷在临床上得以优先应用,使用数量多、范围广,从而造成其潜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为更好地保证广大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对三七总皂苷的不良反应监测和安全预警显得尤为重要。
2现状概况:
现有研究小结:林卫(2006)总结出三七总皂甙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在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广泛应用,且其应用范围已扩大到糖尿病合并症、慢性肾炎、美尼尔病、突发性耳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和老年痴呆等病症;曾聪彦(2007)通过检索19942006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医学期刊报道应用三七总皂苷类注射剂致不良反应案例,探讨其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推动临床合理用药;石杰(2008)研究三七总皂苷对肝微粒体CYP450酶不同亚型的影响,提出与CYP1A2代谢有关的药物合用时,应充分考虑到这种影响,以避免潜在的毒性或不良反应;余海琳(2009)分析血栓通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情况,认为血栓通注射液主要作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患者应用比较多。陈亚媚(2010)分析了三七总皂苷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得出结论不良反应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应严格用药指征,用药前详细询问过敏史,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邹薇(2010)对血塞通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及相关因素进行了探讨和阐述,提出临床应重视血塞通所致药品不良反应,尽量减少合并用药,注意用药剂量以及稀释用液的选择,建议完善药品说明书。
3 选题意义、目的:
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山东地区的统计数据看,三七总皂苷的不良反应发生例次逐年增加,2012年上升至中成药的首位。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81号令),为加强药品的上市后监管,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及时、有效控制药品风险,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应当对收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以适当形式反馈。
因此,按照本办法精神,本课题旨在通过文献检索、统计学等方法对近七年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山东地区的三七总皂苷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数据统计和相关因素分析,以期获得其不良反应有关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挖掘可能存在的风险信号,有效发挥监测系统预警事件管理功能,为药品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