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的共晶合成与表征文献综述

 2022-12-04 04:12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常温下,药物活性成分(API)以多种固体形态存在,如多晶型、溶剂化物、水合物、共晶、无定型等,其中,药物共晶是指包含多种有确定化学计量数的独立中性药物分子和共晶形成体(CCF)的均匀晶状固体,常温下是固态。

药物共晶在药剂学中的最大应用价值就是可以在不改变共价结构的同时改变其理化性质。与多晶型相比,由于引入组分的不同,共晶有可能会使药物的性质有更大幅度的改变,而且由于共晶形成物(CCF)的种类很多,药物的性质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调节。目前,药物共晶作为一种改善难溶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有效方法,已成为制药工业领域以及晶体工程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鹰嘴豆芽素A(Biochanin A,BCA)是红车轴草中的主要有效成份,属于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骨质疏松、抗菌及抗炎作用,但由于其水溶性差,在体内生物利用度低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大黄素(Emodin,EMO)是大黄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菌、抗炎、清除自由基、抗癌等药理活性。由于其难溶于水,口服溶出速度慢而导致生物利用度低。

鹰嘴豆芽素A和大黄素目前均无共晶报道,但黄酮类化合物过去已有多种共晶报道,其特殊的结构有利于共晶合成,而蒽醌类化合物虽然尚未有共晶报道,但从大黄素的多酚羟基结构可看出其同样具有合成共晶的潜力。基于以上原因选择鹰嘴豆芽素A和大黄素作为本课题的模型药物。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多种方法合成鹰嘴豆芽素A和大黄素分别与烟酰胺和异烟酰胺的共晶,并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法(PXRD)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征以确定共晶的生成并培养和解析出相应的单晶,最后通过溶出度等实验证明共晶可以改善药物的溶解度。

  1. 研究方法

(一)药物共晶的制备方法

1、溶液结晶法:此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的制备共晶的方法,包括蒸发溶剂法、降温析晶法、混悬液/熔融结晶法。

2、固态研磨法:此方法无需或只需使用少量溶剂,很少有副产物产生,且更绿色环保。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