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课题背景:
幽门螺杆菌(Hecobacor pylori, 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细菌,主要定植于胃。可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淋巴瘤、胃癌等疾病 ,正常人群感染率达50%以上[1]。靶向免疫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最有效的方法[2]。Hp定植的特殊部位决定抗Hp感染主要依靠黏膜免疫应答[3]。口服疫苗可有效引起粘膜免疫反应,在幽门螺杆菌的清除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口服疫苗主要针对粘膜免疫佐剂和疫苗呈递系统进行重点研究。口服呈递系统在促进长期和潜在免疫反应的产生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Aebischer等采用Salmonella enterica血清型病毒颗粒作为Hp尿素酶抗原的口服呈递载体,可增强特异性CD 4型T细胞反应,减少Hp定植量[4]。脂质体可有效增强疫苗的免疫保护功能,能包裹抗原形成适当大小且表面带正电荷的颗粒,黄文等以卵磷脂和胆固醇为原料,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了重组Hp热休克蛋白60(Hsp60)直径为 (0.7plusmn;0. 4) mu;m的口服脂质体疫苗。使胃黏膜Hp感染的免疫小鼠数目明显减少,炎症反应减轻[5]。虽然很多口服蛋白疫苗针对治疗已设计成功,但仍存在局限性,例如蛋白酶稳定性,疫苗储存条件等,均影响疫苗口服给药效果,口服蛋白疫苗进入临床阶段还有许多困难要克服[6]。
分子内佐剂将适当的佐剂基团构建于疫苗分子内部,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可直接激活免疫系统,增强局部粘膜免疫反应,促进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同时又能减少免疫物质的用量,降低毒副作用和疫苗的生产成本[7]。经研究,幽门螺杆菌的多表位抗原与粘膜免疫佐剂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基因融合重组,通过工程菌表达产生融合蛋白,口服给药可减少小鼠幽门螺杆菌胃内定植,促进体液免疫和粘膜免疫反应特异性抗体的产生[8]。在对多表位疫苗CTB-UE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一种新型的嵌合鞭毛蛋白chimeric flagellum (CF)来提高CTB-UE的免疫原性和黏膜免疫反应,将CF连接至CTB-UE的C端,构建出的一种双抗原表位-双佐剂的Hp疫苗CTB-UE-CF (CCF),通过Hp感染小鼠模型,对CCF的免疫原性和对Hp的清除能力进行评价。
纳米颗粒是指小于100~1000nm的微粒,纳米颗粒疫苗不但能提高抗原的稳定性和免疫原性,而且能够靶向性递呈抗原和缓慢释放,增强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纳米颗粒不仅具有免疫佐剂活性,有助于抗原在细胞内加工,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特异性结合、运输并递呈给效应细胞,增强机体产生天然免疫应答,而且还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到达抗原提呈细胞,调节免疫应答[9]。根据纳米颗粒的组成、大小、形状及表面特性等,利用纳米技术制备成不同的纳米颗粒现已在医学领域广泛应用。
实验设计方案:
1. CCF 的纯化
1.1 菌种收集
将 200 mu;l CCF菌种接种至20 ml LB液体培养基(含20 mu;l Kan溶液)中,37℃,220 rpm 摇床震荡培养过夜,配制1 L LB液体培养基,200 ml LB液体培养基中加入种子液2 ml,37℃,200 rpm 摇床震荡培养至OD值0.4-0.6,加入200 mu;l 1mol/L IPTG,37 ℃,200 rpm 摇床震荡培养8 h。8000 rpm离心10 min收集菌体。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