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AAPs)是目前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最主要手段,但其对糖脂代谢的影响严重制约着其临床应用。为减轻患者因服用AAPs 出现的代谢异常反应,明确非典型抗精
病药物所致糖脂代谢紊乱的机制,成为精神分症药物治疗及药效学研究领域里亟待解决的问题。
内源性大麻素1型受体参与了糖脂代谢,也与APPs引起的糖脂代谢紊乱有关。
2012 年,发表于Nature Neuroscience 的文章提及:个体不能控制的暴饮暴食行为,可能存在着与药物依赖、成瘾行为相类似的脑内机制[3]。那么,抗精神病药物是否也存在某种中枢作用机制,支配着神经调节与递质释放,发挥着升高血糖、血脂、促进脂肪合成的外周效应呢?
回顾近年研究,一种新的论点认为:糖脂代谢异常是由于能量代谢中枢——下丘脑区域的内源性大麻素系统(Endocannabinoid System,ECS)表达异常,失调信号作用于该区域胰岛素中枢调节信号通路,并造成外周瘦素抵抗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过度活跃,出现脂肪细胞合成去抑制,并导致外周胰岛素抵抗,肝糖原合成及脂肪组织分解紊乱[9, 10]。ECS 涉及食欲控制及能量平衡的调节过程,并且在维持能量动态平衡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过分活跃被认为是肥胖症、高血糖血症、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及2 型糖尿病的潜在诱因[11, 12]。是否AAPs 所致糖脂代谢紊乱同样受到ECS 系统的调控指挥?
近年来研究证实,内源性大麻素1型受体(Cannabinoid Receptor1, CB1 Receptor)在信号通路与进食行为之间的关系比人们预计的更加复杂,原因是人们发现位于大脑皮层谷氨酸能神经元突触后膜的CB1活化后起到的是促进进食行为,但是位于gamma;-氨基丁酸能神经元末梢的CB1 活化后引起的却是摄食行为的抑制[13, 14]。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部,突触后膜接受刺激后发生磷酸化,胞内立即合成CB1 并释放至突触间隙。位于突触前膜的CB1 受体接受到递质释放信号,因此激活并抑制突触内兴奋性(DA)或抑制性递质(GABA)的释放[15]。正是因为ECS 递质合成及释放的即时性,ECS 成为了机体进食时时调控的理想系统。它们通过局部调节方式对食欲及进食行为进行调节。通过CB1 受体的激活,下丘脑神经元、及随后释放的促进或抑制食欲的神经肽,联合针对周围组织传入信息进行翻译、整合的中脑边缘及脑干神经元,共同对机体的能量稳态及饱腹感进行调控。
CB1主要表达在下丘脑内,在能量调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遗传学及药理学研究证实,ECS 可以在不影响能量获取的前提下通过抑制食物摄入、减低体重的方式维持能量平衡。啮齿类动物在接受中枢或外周给予CB1 激动剂后,出现代谢过程加快表现:食欲旺盛、摄入增加、脂肪存储增加、脂肪分解减少导致脂肪堆积[16]。此外,在使用CB1 拮抗剂/反向激动剂或对其中枢及交感神经系统内CB1 基因进行敲除后,动物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紧张增强以及下丘脑基底部的胰岛素调控活动异常[17]。CB1 基因敲除小鼠在标准热量饮食饲养条件下,出现体重增加程度减少而能量消耗增加现象[18]。因此,有研究认为CB1 的功能异常是能量代谢异常的重要机制。
2010年的欧洲分裂症群体基因多态性检测调查中发现,在人类染色体6q14-15 区域的CB1 基因序列中rs806381,rs2023239,rs9450902,以及rs10485170 与SGA 所致体重增加有一定联系,rs20232239 与健康人群的肥胖相关[19]。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