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于服用中草药导致肝毒性的报道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担忧,“草药肝”成为了中草药毒理学研究的热点。目前生化检测指标如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不能有效辅助临床鉴定,这给诊断带来难度和挑战,增加治疗风险。胆汁酸在肝脏中由胆固醇合成,因为其具有细胞毒性和信号分子的作用而备受关注。研究发现肝损伤时,血清胆汁酸含量升高,是指示肝损伤的有效标记物。因此,通过结合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挖掘“草药肝”的特异性标记物有望成为临床鉴定中草药所致肝损伤的有效方法。
基于胆汁酸分析方法的建立是研究的关键。此次课题的重点在于建立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的胆汁酸分析方法,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研究方案:
采用UPLC -MS/MS建立大鼠血液、尿液中胆汁酸代谢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1、采用岛津三重四极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8050)建立脱氢胆酸(dhCA)、牛磺beta;-鼠胆酸(Tbeta;-MCA)、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牛磺去氧胆酸(TDCA)、甘氨熊去氧胆酸(GUDCA)、牛磺胆酸(TCA)、beta;-鼠胆酸(beta;-MCA)、甘氨胆酸(GCA)、牛磺鹅去氧胆酸(TCDCA)、熊去氧胆酸(UDCA)、猪去氧胆酸(HDCA)、甘氨鹅去氧胆酸(GCDCA)、胆酸(CA)、牛磺石胆酸(TLCA)、甘氨去氧胆酸(GDCA)、甘氨石胆酸(GLCA)、鹅去氧胆酸(CDCA)、去氧胆酸(DCA)、石胆酸(LCA)的分析方法。
2、分析方法学验证。
文献综述:
进入21世纪以来,基于生命体的复杂性,生命与疾病的关系研究模式更趋向于系统生物学这一整合性学科, 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分支,自90年代末期得到了飞速发展,其优势在于对所有低分子量代谢产物同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利用模式识别的方法确定生物标记物。自2001年,代谢组学用于药物毒性的评价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FDA已尝试将代谢组学技术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的一种方法。
随着中草药及其制剂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应用,其安全问题已成为国际医学界普遍关注的焦点。由于传统中医药是从生物体的外在表现对生物体内在的抽象联系,中药安全评估研究充满挑战并且缺乏合适的现代科学表达体系。代谢组学是从整体的“生化表型”来把握生物体的整体功能状态,可对中药毒性进行全景式研究,挖掘能够表征每种有毒生药在机体内发生和发展的内源性生物标记物,结合中药在体内成分的时效及时量变化和毒性标记物轨迹变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代谢组学应用于中药毒理研究更加有利于认识中医方剂配伍理论和毒性产生机制,建立完善的有毒药材制毒机理研究体系,为安全用药提供指导。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