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本课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应用前景
人类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属疱疹病毒科 beta; 疱疹病毒亚型,是人类疱疹病毒组中最大的一种病毒[1]。 HCMV感染遍布全球,发达国家的人群血清感染率为40%~60%, 发展中国家为40%~100%。 在我国HCMV感染广泛流行,很多正常人都有巨细胞病毒潜伏。通常情况下,在免疫正常个体体内呈无症状感染,而在免疫力低、胎儿和婴幼儿时期感染后出现重症感染。 目前对HCMV感染的诊断多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如病毒培养、病毒抗原的检测、HCMV抗体的检测、HCMV核酸的检测、生物芯片技术等, 但对于不同人群的HCMV感染诊断到目前仍旧没有统一标准。[1]
CMV是属于疱疹病毒科和亚家族beta;疱疹病毒科的病毒,含双链DNA, 可存在于尿液、唾液、泪液、乳汁、精液、宫颈和阴道分泌物及血液中。CMV感染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 感染机体后可呈潜伏感染或持续排出病毒, 血CMV抗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 女性高于男性, 亚洲和非洲CMV抗体阳性率较高 (70%~90%) , 西欧和美国较低 (37%~68.3%) 。CMV感染的传染源为患者及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 感染途径为接触唾液、尿液、精液、宫颈分泌物、母乳、血液制品或器官移植等。人是CMV的唯一宿主, 感染主要与机体易感性、年龄、免疫状态及经济状况等相关。胎儿及新生儿的神经细胞、唾液腺和肾上皮对CMV最为敏感, 而成年人免疫系统正常时, 病毒多局限于唾液腺和肾脏, 显性感染者易累及淋巴细胞。[2]人一旦发生CMV感染, 就会导致常终身携带病毒, 免疫功能正常时常无症状, 病毒潜伏持续存在;免疫功能不成熟或有缺陷时, 潜伏的病毒重新激活或新CMV毒株的感染引起病毒大量繁殖, 可侵袭机体多个器官和系统, 引起全身损害甚至致死性疾病。大多数CMV感染呈自限性, 其特征包括发热、乏力、咽痛、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血常规及生化检查可显示淋巴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症和 (或) 肝功能损害。CMV感染的罕见并发症包括上呼吸道阻塞、脑膜脑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心肌炎和暴发性肝衰竭。
CMV相关性IM的临床表现以发热、一过性肝损害, 外周血象改变酷似EBV病毒感染引起的IM, 但嗜异性抗体反应阴性及EBV病毒指标阴性为特征。其中发热为本病的突出特征, 体温可达38~40℃, 持续时间长, 大多为2~8周。与EBV感染相关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表现以发热、咽峡炎及淋巴结肿大为主) 相比, CMV感染相关性IM引起的渗出性咽峡炎相对较少, 淋巴结肿大较少见, 外周异型淋巴细胞升高程度相对较低, 嗜异性抗体为阴性, 发热较常见, 恢复至正常的时间较短。由CMV感染引起的IM可引起全身各系统的损害, 其中肝脏是CMV常累及的靶器官, CMV感染可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 胞质内胆汁淤积, 临床表现为黄疸、肝肿大 (肝活检可见肝细胞变性坏死, 并可发现巨细胞病毒包涵体) 、肝功能异常等。肝功能异常为一过性, 一般为1~2周, 肝转氨酶一般超过400U/L, 临床上不易与其他类型肝炎相鉴别, 易引起误诊和漏诊, 需反复检查病毒标志物及相关抗体, 并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病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害。[3]
拟解决的问题
人巨细胞病毒特异性蛋白的表达、提取和纯化
研究手段
- 饱和硫酸铵沉淀杂蛋白
- 硫酸铵盐析目的蛋白
- 离子交换柱法结合带有标签的的目的蛋白
- PCR扩增
- 透析
CMV-9042A-阴离子柱纯化
- 接菌:80ul菌种 200ulkana
- 扩大:200ulkana 1.0h 37℃ 200rpm
- 诱导:40ulIPTG 4.0h 37℃ 200rpm
- 离心取样:4℃ 8000rpm 30min
- 破碎菌:裂解液
- 30min 8000rpm 4℃ 离心,过滤,粗蛋白
- 用饱和硫酸铵抽滤
- 离心30min,看有无沉淀,取上清液
- 离心8000rpm,30min,弃上清,沉淀用于平衡溶液溶解
- 透析
- 洗柱子
- 上样
- 洗脱
- 电泳
文献综述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